职教新常态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成因及改革路向

2016-04-29 00:00:00赵恒
教育与职业(下) 2016年11期

[摘要]职教新常态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职创新创业还存在“工具化”“功利化”以及“悬浮化”等问题。深入分析其中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在于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认知错位,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激励机制偏移、支撑平台缺失。据此,应根据职教新常态的现实要求,加快推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重塑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导向;构建“多主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参与体系;建立“全覆盖、分层次、差异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打造“专业—就业—创新创业”融会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为破解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教新常态 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教育 改革路向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职教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SKG25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22-0019-05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现实国情基础上,做出了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重要论断。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从传统资源要素导向型经济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型发展的阶段,传统的行业、岗位设置将随之进行重组和变革,大量新产业、新行业、新职位、新工种不断涌现,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创业能力的现代化人才将成为助力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核心要素。

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引领和带动下,以新兴生产力为核心的技术要素不断发展,必将加快和推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性变革,极大地释放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助推职业教育向新常态发展。首先,经济增速换档助推职业教育发展步入新常态。其次,产业结构升级助推职业教育步入新常态。再次,民生普惠助推职业教育步入新常态。最后,创新驱动助推职业教育步入新常态。

在职教新常态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准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服务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成为未来就业的主流形态,高职院校必须肩负起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和使命,为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培养更多技术技能型人才。创新作为劳动者就业的重要资本,创业作为劳动者就业的特殊形式,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创业能力自然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指出:“传授生利之经验是职业教育的第一要义,职业教育就是教人生利,传授生利之本领。”从陶行知的“生利观”可知,职业教育存在的意旨就是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发展而生利。就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指向。为了激发广大高职毕业生的创新创业活力,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高职院校必须主动迎接和融入“双创时代”,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敢为人先、勇当排头兵,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扎实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积极培育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为我国社会创新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一、职教新常态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工具化”。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受教育者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在职教新常态下,理应承担起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职责,在社会创新中发挥引领作用。然而,从现实发展状况来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逐渐陷入一种以手段为目的的“工具化”危机。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引入创业教育以来,很多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弥漫着“工具化”的思维,将创业教育视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培训工具。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过于强调“工具性”价值,而忽略了受教育者的“目的性”价值。“工具性”价值即人的“社会性价值”,“目的性”价值即人的“自我价值”。“社会性价值”与“自我价值”作为构成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紧密相关、缺一不可。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工具性”价值高扬,“目的性”价值低落。深入分析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大多数以“创业促就业”为出发点,将创新创业视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利器”。④在这种“工具化”的教育观影响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应有的“目的性”价值,受教育者被动接受了这种教育理念的洗礼,个人的主体性、自由性受到了较大的压抑。

除了上述问题以外,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狭隘地等同于创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和传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创办企业。这种扭曲的“工具化”观念严重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给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和后果。一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无法深入开展,甚至沦为大学生赚取学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二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沦为大学生就业技能培训的工具。众所周知,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很多高职院校为了尽快取得教育实效,更注重对受教育者创业技能的培训,忽视了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和开发。

2.创新创业教育“功利化”。具体而言,其“功利性”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注重“名利化”。各级各类创业设计大赛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其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实现“以赛促教”,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技能,大部分高职院校也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等资源。然而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一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重视创业大赛,更多出于名次的考虑,而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参与者更多期望在大赛中获得个人荣誉,各主体之间的逐利倾向严重,使得创业大赛沦为参与者追逐荣誉的功利化舞台。另一方面,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趋于“短视化”。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不仅是国家政策导向下的择业理念变革,更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战略选择。⑤然而,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根本性偏差,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过于关注大学生创业对于就业率的提升,而忽略了创新创业就业的本质目标。就业率作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参考标准和衡量依据,对于高职院校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在就业考核指标的重压下,加深了高职院校对于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视程度。但是,过度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率的拉动,一味追求就业率,难免会使高职创新创业教育陷入急功近利的泥潭。

3.创新创业教育“悬浮化”。首先,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悬浮化”。具体表现为支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不完善、现有政策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政策的认知度低等多方面。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会遇到种种挫折、困难和挑战,而以政府为主导的政策体系是支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⑥从现实情况来看,政策体系不完备、政策支撑不足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因素。尽管在“双创时代”背景下,国家制定了大量支撑创新创业的政策,但这些政策还较为宏观,缺乏具体的执行指导,而且由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涉及多部门的参与和协作,在政策落实方面也牵涉到工商、税务、银行等不同部门。在目前我国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下,以教育部为主导制定的相关创新创业政策无法对以上各个部门形成强制力约束,并且缺乏落实具体政策的单位及责任分工,使得看似完善的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出现被软化甚至落空的问题。

其次,创新创业教育主体“悬浮化”。经过20多年的发展,高职创业教育取得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但当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选择还仅限于学校自身,缺乏以行业企业为代表的市场主体的参与。⑦尽管行业企业是高职教育的主要受益者,但目前对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足够的关注,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上的参与度也不足,至今尚未建立由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支撑和服务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主体还处于“悬浮化”状态。从受教育主体来看,高职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还残存着“精英化”理念,其教育覆盖面十分有限,难以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参与,尤其是创新创业实训指导沦为少数人的活动场。

最后,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悬浮化”。从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安排情况来看,较为关注创业流程、创业基础知识以及创业技巧等方面的知识传授,并且在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上还较为随意,尚未建立系统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一方面,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立缺乏统一科学的论证,大部分高职院校往往将该课程依附在经管类课程或者就业指导课程当中,难以保证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独立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相应的实践平台和条件保障,重理论、轻实践是当前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的成因剖析

1.理念认知错位导致创新创业教育陷入“工具化”困境。理念认知是个体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对外界事物所形成的概念、知觉和价值判断。理念认知错位是指施教者和受教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理念、目标定位以及功能指向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认识偏差。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的广大师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认知错位,是导致其陷入“工具化”困境的主要原因。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⑧创新创业教育具体包含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个层面的内容。创新教育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为本质目标;而创业教育侧重于实操性。从狭义上看,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从广义上看,它主要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开拓创新能力。需要强调的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并无本质上的差异,两者具有较强的共通性和一致性,共同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从目前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理念认知存在偏差,学校在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大都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大学生创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受教育者个体的创新精神、创业人格的培育,最终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沦为一些高职院校谋求资源的“面子工程”,成为部分受教育者牟取学分的工具。

2.激励机制偏移导致创新创业教育陷入“功利化”困境。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保障内外部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激励机制的有序运转,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外部活动或行为的不确定性,而且能够使个体的行为活动控制在一定的规则范围内。然而,从现实来看,理性的个体通常会通过高度策略化的活动,利用现有的激励机制实现个体利益或小团体组织利益的最大化,而导致激励机制偏离原来设定的目标。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往往面对的是以红头文件为载体的激励机制,⑨而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难免会以组织个体的利益为出发点,结果偏离于既定目标,陷入“功利化”的困境。

从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来看,主要想通过创新创业来促民生、保发展,着重强调创新创业的民生价值,以期能够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注入新动力。然而,从目前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落实情况来看,在以就业率来考评专业质量以及确定招生规模的重压下,高职院校为了考核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提升大学生就业率、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这种“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完全偏离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真目标。为了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潮流,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资源。高职院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执行主体和实施主体,为了打赢大学生就业攻坚战,以获得更多外部资源的支持,风风火火地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但是,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据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大学生自主创业率仅为2.9%。可见,由于激励机制偏移,创新创业教育陷入“功利化”困境,表面上热闹非凡,但效果一般。创新创业教育代表了一种全新的育人理念,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提升毕业生就业率,而是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其创新创业精神,唤醒受教育者的创新创业意识。⑩如果只是为了扩大就业,单一地创新传授创业技能,难免会使创新创业教育沦为“企业家速成教育”,过于功利化,很难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支撑平台缺失导致创新创业教育陷入“悬浮化”困境。首先,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专业化的平台支持,这里所说的“平台”主要指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建设平台、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的发展平台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运行平台。从学科平台建设来看,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未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看待,往往将其依附于工商管理课程之中,并且作为一门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受教育对象上也仅仅局限于部分选修该课程的学生。从师资队伍的发展平台来看,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匮乏已成为制约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软肋,核心在于缺乏专业化的教师培养平台。一方面,国内高校目前尚未开设创新创业教师培养的相关专业;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行业准入制度欠缺,并且高职院校尚未形成规范有序的、针对创新创业课程教师的职业发展培训体系。从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运行平台来看,行政管理特点过于突出。多数高职院校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牵头进行所在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11然而,这些就业指导中心并没有完成从行政管理机构向教育科研机构的转型,其“教学单位”的身份仍无法得到确认。

其次,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支撑体系仍不完备。近年来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导向经历了由“松”到“紧”、由“鼓励”到“硬性要求”的发展过程。从1999年教育部所颁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鼓励和支持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到2002年国家开始采取相关举措来促进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再到2012年8月教育部出台文件要求所有高校开设创新创业类必修课程,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给予了多方面的政策支持。然而,目前国家教育管理部门仍未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国家标准体系建设、创新创业师资的专业化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模式等方面做出具体的政策指导。总之,缺乏有效的平台支撑是造成创新创业教育“悬浮化”的根本原因,创新创业教育的“悬浮化”困境使其丧失了价值依托。

三、适应职教新常态,大力推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1.变革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导向。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价值理念传导,主要培养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中敏锐地捕捉市场机会,在创新创业中实现自我价值,进而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在职教新常态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打破“创新创业即创办企业”的狭隘思维束缚,突破企业家速成教育的传统误区,转变以就业为目标导向的功利化价值取向。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12应以唤起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锻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塑造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面向广大学生,营造尊重和崇尚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广大在校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下,成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多样化创新创业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只有在形成文化认同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激活大学生追求创新与创造的潜能与需求。13因此,要在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次同时发力,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创业精神,鼓励创新创造,营造宽容失败的氛围,彰显学生个性、尊重和引导学生创新,点燃学生的创业热情。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将创业教育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熏染作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进取意识的培养。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面向地方、服务地方,主动融入地方创新创业文化中,并深入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专业学科优势和教学资源优势,集聚地方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和服务,培育创新创业文化的精品工程,促使创新思想和创业活动不断涌现,成为师生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的动力和源泉。

2.构建“全覆盖、分层次、差异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职教新常态下,构建“众创空间”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战略选择,要求在高职院校范围内建立“全覆盖、分层次、差异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作为一种全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全覆盖、分层次、差异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显著特征是面向全体学生,既要考虑广大学生的共性需求,也不能忽视少数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其核心是面向全体与分层施教相结合,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统筹、在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相衔接,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对此,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高职院校必须从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入手,在分群体、分阶段、分层次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包含通识型、嵌入型、专业型以及职业型四个层面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架构。

首先,面向全体在校大学生,开展“通识型”的创新创业启蒙式教育。这主要在于唤起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其次,面向不同学科专业的大学生,在充分考量其学科专业特征的基础上,开展“嵌入型”的创新创业教育。这主要指将创新创业思想和理念嵌入学科专业中,对创新创业课程进行改造升级,形成与各学科专业相匹配的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与学科专业相呼应的“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再次,面向有强烈创新创业意愿的在校大学生,专设创新创业重点培育班,开展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对其进行系统的企业管理和运营知识技能的培训。通过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战技能,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驾驭能力和风险规避能力,有目标、有计划、有准备地创新创业,提升创新创业的成功率。最后,对创新创业先行者和初创者群体开展继续教育,构建“职业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这主要指为初创者提供职业化的创业咨询服务、教育培训服务以及创新创业援助,帮助创新创业者顺利度过企业初创期。

3.构建“多主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参与体系。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涉及高职院校、政府、行业企业以及社会等多方利益相关者。要想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必须吸纳以上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配合和支持。创建多主体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关键在于科学确立各方主体在高职创新创业中的职责和功能。

首先,高职院校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执行主体,应明确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体职责和办学自主权,进一步发挥高职院校在社会创业创新人才培养和供给中的主导作用。其次,政府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推动者和领导者,其支持是保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政府应切实转变职能,由行政管理者向公共服务者角色转变。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政府应担负起建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职能,通过政策引领、法律法规支撑、措施落实等,多渠道、多方式引导和支持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14再次,行业企业作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受益主体,也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合作者和对接者,理应确立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协同育人主体角色,加强校企合作,尤其要发挥行业企业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方面的作用,利用行业企业的资金、人才、经验技术、设施设备以及场地等软硬件方面的优势,共同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最后,社会作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和外部监督者,应履行其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氛围营造、文化音量、监督和评估作用。

4.构建“专业—就业—创新创业”融会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职教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着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要想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就必须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入手,基于“专业—就业—创新创业”融会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由此应运而生。“专业—就业—创新创业”融会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在教育理念上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人格、创新创业能力为根本,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既不是“企业家速成教育”也不等于创办企业的教育。通过搭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围绕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创新创业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15

构建基于“专业—就业—创新创业”融会贯通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始终,必须科学确立专业教育、就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中的目标定位。一是在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中,要提升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度,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的同时也能够接触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人格。在强化对学生专业理论教育的同时,还应适当安排专业创新创业实训课程,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理解和检验理论知识,并逐步将创新创业精神融入自己的思维体系和日常行为中,实现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技能的双向提升。二是在高职院校就业教育中,通过开展一系列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活动,实现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与就业教育的融通。围绕高职院校就业教育目标,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大赛、顶岗实习、生产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以上活动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创业综合素养。三是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要着重突出创新创业实践。紧紧围绕国家在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政策指向,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将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形成完备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在创新创业实践演练中提升创新创业的实战技能。

[注释]

①董奇.高职教育回应新常态的三个侧面[N].中国教育报,2015-

03-19.

②程利.经济新常态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5(5):104.

③邱开金.面对“新常态”,职教定力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15-

07-02.

④董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创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5(35):87.

⑤《教育研究》编辑部.2015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教育研究,2016(2):4.

⑥徐剑波.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误区与修正之策[J].教育探索,2015(5):46.

⑦张士威.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困境、成因及消解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3):6.

⑧张务农.我国学校创业教育发展:形态、问题及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4(3):49.

⑨王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当下困境与路径选择[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40.

⑩季跃东.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创业教育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1):114.

11陈春琳,薛勇.均衡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制度供给[J].高等教育研究,2012(10):57.

12黄兆信,赵国靖,唐闻捷.众创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J].教育研究,2015(7):34.

13胡杰,谭璐.西部地区工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调查——以云、桂、川、黔12所地方工科院校为样本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5(33):52.

14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5):56.

15董平,肖利秋.基于“专业—就业—创业”贯通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2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