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制订了许多相应的政策,但从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来看,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起步晚,而且没有得到重视,还处在“可有可无”、“外热内冷”状态。许多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及其培养的时代意义还缺乏深入认识,更缺乏相应的培养发展策略,有的学校甚至还没有把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问题提到日常议程上来。
一、披沙捡金,聚沙成塔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及其培养策略问题是高校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关键部分,也是理论研究的薄弱部分,对这一问题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不仅能满足时代发展的理论需要,而且能更新高职院校教育思想观念、创新教育理论,为今后大学生创业实践和学校决策部门的正确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为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提供一种有效途径。作为一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者,本书利用系统理论等学科的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对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问题进行探讨,对于丰富高等教育理论、构建可持续高校的发展理论,以及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二、见解独到,应用性强
在我国截止到2012年上半年,全国有2138所普通高校,其中高职院校1288所,占60.24%,高职院校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其中高职院校的学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都占了绝大多数,作为高校力量的主力军和重要基础,在占有较少国家教育资源的情况下,承担着地方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任。而且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绝大多数要充实到各行业的一线和二线,成为各行各业的劳动技术和管理力量的生力军。在当今时代,着力培养和打造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是减轻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一个战略举措,更是振兴我国各行各业的需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我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与合作的需要,是高职院校真正体现办学个性特色的需要,更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弘扬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发展需要。
三、发掘原点,融会贯通
本书主要依据的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模式化理论。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是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在对欧美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规模扩张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后,发现了欧美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着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通过对这些关系进行分析和梳理,特罗教授提出了以“阶段论”和“模式论”为核心内容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而模式论则是他在分析了高等教育各个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四种模式和其在对待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同态度。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在量上跨入大众化门槛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无疑对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高职院校如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
四、创新不断,亮点丰硕
一是本书的研究十分关注大学生的生命现象,注重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旨在为大学生生命潜能的开发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和思路。高职院校要关注和重视大学生这一生命现象,并针对大学生这一生命现象要有所作为。二是本书的研究十分关注大学生的生命的自由与完整,并把实现生命的自由与完整看成是人生的最高目的、最高价值。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开发人的生命潜能,帮助受教育者实现生命的自由与完整。而要达到这个目标,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各种能力包括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创业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开发大学生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让生命掌握各种能力,让生命战胜挫折,让生命体验到爱,让生命不断超越与完美,让生命感到快乐与成功,让生命更健康更美丽,让痛苦、自卑、委屈、失望、恐惧、孤独远离生命,这正是高职院校从被动就业型转向自主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真正目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作者单位为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