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经管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与保障机制研究

2016-04-29 00:00:00龙昱
今日财富 2016年18期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高职院校实训平台建设的重要形式和方向,是培养技术型人才有效的教育模式之一,但是基地的顺利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是重点且有难度。本文探讨了基地的运行保障机制的构建思路,旨在解决基地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三方共赢。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的功能目标特征,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实训条件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建设实训基地应该围绕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来实现其功能,实训基地要突出学生的实践动手环节,具有生产性功能,让学生在参与生产中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校内生产性实训室的建设不仅能够高效完成上述高职教育的功能目标,也是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重要形式,极大地彰显了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高职教育要积极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极大地肯定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中厂)的重要性。

一、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一)企业主导模式。企业主导模式有两种,分别是“订单式”,即由用人单位根据其对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情况,提出订单,由学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规格、数量进行培养。为了使学生了解企业的实际,熟悉企业的生产设备、生产过程和生产技术,订单企业往往会提供一些生产设备和培训任务,并选派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组织生产和实训,从而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引进企业主导型是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已引进的或即将引进的企业作为生产性实训基地,如校内超市、食堂、宾馆、邮局、保险公司等。学生可以采取工学交替的方式到这些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习期间遵守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

(二)学校主导模式。学校主导型实训基地是由学校来投资和运营的,学校可以根据实训需要来建设,实现完全的自主管理。职业院校也可以以原有的校办企业为基础,通过资源整合和技术改造,将其建成产学研一体、承担学生专业实习与实践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另外,高职院校也可以通过成立服务所或服务机构,利用学院的设备、师资、图文资料、技术等优势为行业企业及社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三)政府主导模式。目前,不少学校建设的实训室功能较单一,使用范围窄,设备利用率低,造成了一定的浪费。为避免各院校简单重复建设,在政府的主导下,可以选择高职院校分布密集的区域,建设区域共享型生产实训基地。一些实训条件好、办学规模大的学校可以申请在校内创建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担负起周边院校学生的实训、教师培养以及职业技能鉴定等任务。如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建有国家级流通现代化工程实训基地与国家级食品营养与安全实训基地。基地不但满足了本校师生产、学、研的需要,也对其他职业院校、企业和社会个人开放,完成了相应的实训、技术开发、培训等工作,实现了教育与科技的社会共享,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装备、设施的利用率。

二、高职经管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方式探析

(一)体系化的规范管理模式。在高职国贸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中初期,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突破种种瓶颈问题。从学校层面上,应制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办法和实习实训的考核原则;从专业层面上,应针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学生员工拟订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定位,进行课程整合,将学生在基地的工作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并与学分挂钩,从而使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有法可依。以“企业化管理,规范化运作”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管理的指导思想,形成良好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作机制,通过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实施规范化管理。制定实训基地整体运行方案、贸易部运行规范、员工(学生)守则、校内指导教师职责、业务操作手册等实训基地管理文件。完善实训教学及训练的考评机制,制定包括实训考核方法、业务考核题库、考核手册等考核文件。

(二)系统化的培训模式。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的运行,虽然引进企业管理模式,但却不以赢利为目标,而是侧重教学育人功能的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应制定系统的培训方案,从学生员工的职业规划人手,围绕外贸业务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采用集中培训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在逐步树立学生员工职业理想的同时,以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为背景,有的放矢进行针对性培训和指导。如学生在阿里巴巴出口通上收到大量的询盘,贸易部就会安排“如何处理贸易中的询盘”的培训,教给学生甄选及回复的技巧,并对每一个学生的回复加以点评指导,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外贸磋商能力。

(三)多渠道的能力培养模式。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中,多数是以学生员工通过电子商务完成市场开拓、与国外客户进行交易磋商的过程,与国内供应商的洽谈、货物的发送、单据的制作等工作通常由企业完成。学生员工鲜有机会接触后续的业务操作,不利于学生员工能力的全面培养。因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仍需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利用假期派学生员工接触国内供应商,不仅加深对产品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员工的沟通、谈判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员工全程跟踪自己的订单,从而提高学生的跟单能力和制单能力。

三、如何更好地保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

(一)建立校企合作利益保障机制。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构建过程中,合作企业的引入尤为重要。目前,许多企业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不会主动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因此,要事先构建了一个良好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平台来吸引企业,让企业可以减少经营投入,获得可持续赢利。这样企业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经营时,学校不另外收取厂房租金和设备使用费用,也不从企业的赢利中获取任何经济利益,这些都是学校为降低企业的生产运行成本,弥补企业教学性生产带来的损失而采取的一些优惠措施,从而使企业进驻学校生产经营的利益得到保障。

(二)建立基地运行管理机制。具体思路是企业对参与学生轮岗实训教学的员工给予专项补贴,专业实践课程的兼职教师尽量从合作企业中聘请,其课酬按照学校兼课教师的标准计算,提高企业工程师的工作积极性;学生在参与轮岗实训的过程中,以助学金或奖学金的形式将产生的产品利润部分返还给学生,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基地轮岗实训;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和工艺设计,参与学生生产实训的管理。同时建立校企资源共享机制,实现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效益最大化 对于学校来说,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就是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国家职业标准完成基于真实生产的轮岗实训教学和培训。另外,还可在生产、技术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挖掘功能扩展点,实现资源共享。具体思路是在企业攻克技术难关时,可以聘请数控技术专业多名有企业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参与模具设计与产品的工艺设计,节省人力资源成本的同时,提高企业的技术实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中企业的生产环境为专业“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数控专业制定师资培训的相关计划,定期将专业理论教师或新教师安排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参与产品开发、生产管理、生产劳动等,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基地效益评判体系的构建。为保证基地综合效益指数评价真实地反映基地运行成效,学校应每学期末对基地效益进行考核。专业建设成效指标评议采用第三方专家介入,通过考核基地运行记录资料和专业建设成果,评议基地建设与运行的效益。而学生能力培养一级指标主要是由校企办、专业教师组成考核小组,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分析。考核分为学生技能现场考核和毕业生信息数据分析。目前由于基地运行时间不长,毕业生信息数据分析暂时未见成效,所以考核主要集中在学生实训项目过程性考核和实操考核。如果综合指标评价出现不合格现象,学校应立即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调研并找出问题原因,按照协议追究相关协议方的责任,以促进基地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结语

引厂入校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训室建设的重要方向,但是,如何保障基地可持续建设和发展又是重要的难点,不仅要有全方位的长效机制去保障,还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严格遵守相关协议和制度,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最终实现为区域经济服务以及高质量、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者单位为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