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走到今天,已开始与政治牵手,网络问政作为政府与互联网牵手的产物,它已成为民意上达的通道,政情下达的平台。它被民众认可,已被官方采纳。
一、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实现科学净网
可能大家说净网是不科学的,但是科学净网,通过宣传网络上正能量,引导网络舆论向正确方向行进。
(一)构建“网络中宣部”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作用,也就是说政府的工作要延伸到网络,所以我们要建立网络统一战线,首先构建“网络中宣部”。它的职责就是守网有责、守网尽责、守网负责。帮助民众划清是非界线、澄清模糊认识。面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和汹涌澎湃的意见表达,如果具有专业优势的新闻媒体不能形成一种有力的制衡对冲作用,公众就会被一些似是而非的网络热点牵着鼻子走,形成非理性的社会心态,对政府的公共治理构成所谓舆论的阻碍。
(二)打造微博国家队
这两年微博上的力量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以@人民微博、@央视新闻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微博,这两支“微博国家队”让政府工作从前些年的被“围观”和“吐槽”转而主动设置议程,政府初步掌握了网上舆论工作的主动权、主导权。
(三)培育最大公约数
几年前央视推出了家风是什么的系列活动,各个微博都开通专区,数以亿计的点击量,家风成为当时一个流行词。核心价值观是最大公约数,而网络是最大的变量,我们来看看能不能用最大公约数来凝聚我们最大变量呢
二、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实现敢于治网
如果说今天我们舆论阵地不去占领的话,那么自有人会去占领,所以互联网已经成为在舆论战争的主战场,互联网大会,是我国谋求互联网话语权的一种尝试,同时也是打破美国单极网络霸权的一种努力和尝试,这种尝试彰显了我们在互联网治理方面的一种勇气,我们也需要拿出这样的勇气来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一)敢于发声,掌握“三权”本领
三权,具体来说,就是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互联网领域我们要发声,那发声的前题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同时坚持马克思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我们意识形态的建设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而第二方面,就是管理权,我们同样要用完善的法规“管”;用可靠的队伍来“管”,来有效执行意识形态建设的管理权。那第三方面,我们要研究新媒体有哪些特点,舆情变化有哪些特点,而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在突发事件中抢占阵地引导舆论
(二)善于发声,加强“三阵地”建设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思想舆论宣传阵地。干部的必修课是马克思主义,所以各级干部要原原本本的学习马克思主义。而第二个阵地就是中国特色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公约数。我们应该培育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和教育,并且在网络上加以弘扬。通过这种学习、教育、传承来凝聚中国力量、构筑中国梦想。第三个阵地,思想舆论宣传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欧洲学院演讲时说,介绍中国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思想舆论阵地就是要介绍一个全面的中国。首先应该讲好“中国故事”,比方说我们前面所说的家风建设,我们不要高大上的宣传,我们要带温度的宣传,我们不要那些冷冰冰的宣传,我们要温暖人心的宣传,比方最美教师张丽丽等等,她们都是最美中国人代表 ,她们的故事就是最好中国人故事。其次应该发好“中国声音”,中国在国际大舞台上,一直奉行的是合作之声、和平之声、共赢之声、发展之声,那么作为中国的这些好声音应该通过网络一直会传唱下去。第三个方面扬好“中国特色”。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包括独特的国情、独特的发展道路,这些都是鲜明的中国特色。那么扬好这些“中国特色”就是我们前面所介绍到的介绍全面中国的过程。
三、完善网络问政制度建设,实现依法管网
(一)完善网络问政的相关立法
我们经常说虚拟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的确网络空间有泡沫,那么这个泡沫怎么挤掉了,首先就是通过立法来加以排挤,应该说网络立法方面西方国家走到前列。美国设立了六大网络安全专职机构、制定了130多项法律法规,而且近两年来,成立的“白宫网络安全办公室”、“全国通信与网络安全控制联合协调中心”,则是奥巴马政府从国家最高层面维护网络安全的战略考量。同时,成立国家级的“网络空间政策评估小组”,每年发布报告;全面实施《国家网络安全综合计划》,以应对各类网络威胁;举行应对网络威胁的多部门协同演习;引入网络战概念。奥巴马政府这两年维护网络安全的动作频频,其对网络安全的重视可见一斑。
法国2011年3月生效的《国内安全表现规划与方针法》为例。这项法律的部分条款就针对网络犯罪出台了严格措施。该法律第二条规定,通过网络等各种方式假冒他人身份或使用他人原始信息对权利人造成骚扰的,可处一年徒刑和1.5万欧元罚款。
通过这些他山之石,我们看到了我们的差距,所以网络问政立法,应该从这两个层面去加以完善,一个方面是从国家法规层面加以完善,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旨在为互联网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装上“法律的盾牌”。决定以法律形式保护公民个人及法人信息安全,确立网络身份管理制度,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义务和责任,并赋予政府主管部门必要的监管手段,重点解决了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立法滞后的问题。其次地方法规、部门法规、网络管理、网络安全、域名管理。应该说涉及不同层面的法律、法规都应加以完善。
(二)完善网络问政的回应机制
国务院办公厅2014年12月印发了《关于加强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的意见》部署进一步做好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工作,着力解决网站内容更新不及时、信息发布不准确、意见不回应等问题。其中有一条得到众多的网友点赞,收到网民意见建议后,对其中有价值、有意义的应在7个工作日内反馈处理意见,情况复杂的可延长至15个工作日,无法办理的应予以解释说明。 所以这条新变化,会抑制 “僵尸” 微博、“心情不好”的网站的浮现。网络问政,虽然是双向互动,有问有答,但是答是关键,那么如何将答常态化,需要相应的网络问政的回应机制作保障
(三)完善网络问政的问责机制
有人说从网络问政走向网络问责,虽然一字之变化,但似乎是一个巨大跨越,的确如此!那么这种问责怎么来问,我想一方面应该明确政府在考核中的职责、政府应该制定适合当地可执行的考核标准;而另一方面应该明确考核内容。
四、提升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实现善于执网
网络问政从层面上来看是制度化问政和非制度化问政两个层面的。所谓的制度化,就是我们有一套的制度管理,保障其网络问政的长效运行;而非制度化网络问政,其实主要是指怎样对待网络一些开明程度和接纳程度。一个有效的网络互动,是需要打通制度化网络问政和非制度化网络问政的。所以在双微时代,网络执政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必修课和基本功。
今天,互联网已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通道。中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报17.01分钟、读书19.69分钟,阅读期刊8.83分钟;与此同时,人均每天互联网接触54.84分钟、手机阅读62.21分钟(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13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而中国6.88亿名网民,人均每天上网224.6分钟,是成年国民每天阅读报刊图书总量的4.4倍(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许多人正在从读纸质书刊,转向读互联网。
《人民日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4月19日重要讲话的评论写道: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政策决策有没有失误和偏差?如何把握老百姓的脉搏与心声?网上的民意尽管不代表所有民意,却是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来源。学习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和发展。新形势下,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是衡量领导干部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方面,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不断提高这项本领。
(一)摆正个人身份
在政府微博中要处理好网民身份和公职身份的关系,要准确把握好个人的网民身份和自己所代表的公职身份之间的关系,要避免发布与自身身份存在价值观和公权职能相冲突的个性化观点,任何不当言论影响的都不止是个人,而是其所在机构,甚至整个党和政府的形象。
(二)坦诚面对批评
微博要直面批评,坦诚地接受各种意见。需要理解的是,微博上的评论,不代表全部的网络民意,更不代表全部的公众民意。
网络舆论是社会民意的风向标,值得高度重视。但也要看到,当前毕竟只有约一半的人上网。其他一半他们的喜怒哀乐和诉求在网上较少得到表达和传播。政府必须均衡照顾所有中国人的利益。舆论有时是短视的,在局部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在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需要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三)学会网言网语
双微平台被称为“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拥有特殊的、草根化的话语环境,与平常习惯了的话语体系有不小的差距,从而“重新学会说话”。
(作者单位为湖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