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的发展与对策

2016-04-29 00:00:00葛珊珊周丽
今日财富 2016年18期

一、茶的渊源及发展

传说茶起源于神农时期,有神农尝百草,遇毒,饮荼而解之的传说,这就是茶叶被发明的开端。在东汉的《神农食经》、《华佗食论》以及左思的《娇女诗》都描绘记录了茶叶的作为健康饮品的采摘、制作和烹煮过程。

到了近代,茶艺开始有衰落的迹象,国民的重视程度慢慢降低。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又开始复苏。

二、中国茶的发展优势

作为世界茶叶的发源地,中国茶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有如下:

(1)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广大

(2)产量巨大产品种类丰富,从业人员群体庞大

(3)消费需求进一步加强

(4)产业规模化、机械化的逐步形成

三、中国茶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作为产茶大国,拥有悠久的饮茶史,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茶叶饮品市场上并非中国的茶叶傲视群雄,如英国的立顿、日本的伊藤园这两个百年品牌均比国内某些品牌更具知名度。

首先,从品牌定位的角度看茶叶品种的分类,国际市场主要是将它们按品种分类,缺少对中国茶的英文对应译语。

其次,国民对传统茶保护意识淡薄,不论政府、企业还是个人,对传统文化的意识都相对淡薄,甚至对茶真正了解的人也知之甚少,不少人喝茶,但真正懂得茶的人能有几个?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国内茶消费群体趋于老龄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青睐于喝西洋的咖啡、可乐等饮料,更别说坐下来静静地去品茶了。

再次,中国茶馆仍旧走的是传统的、固步自封的经营套路。也没有成规模的像星巴克咖啡厅那样具有品牌效应的世界知名连锁茶馆。

四、中国茶的营销策略

(一)用文化提升品牌价值

针对茶业的品牌定位问题,茶叶并不同于用固定配料勾兑出来的饮品,茶叶因采摘期、产区、加工方法的不同可以产生繁多的品种。许多信息都可以直接在茶名种反映出来。《茶经》与《续茶经》等经典茶典籍都详细列出了上百种不同茶叶,以及跨越了大半个中国的产地。像中国十大名茶“洞庭湖碧螺春”、“信阳毛尖”、“黄山毛峰”、“安溪铁观音”、“君山银叶”、“西湖龙井”等全部都是以产地为修饰语,同时加上生动的味、形、色等特征构成的专有名词。还有一些是根据采摘时间命名,如“社前茶”、“雨前茶”;根据制茶工艺命名,如“炒青”、“烘青”,以动植物名字命名,如“龙井”、“水仙”等,以茶树品种或制作人命名,如“乌龙”、“大方”,以茶树品种命名,如“白毫”等,以人们的赞美或美丽传说命名,如“紫英”、“玉蕊”,以茶叶的形色命名,如“紫笋”、“雀舌”……这些命名把茶叶赋予了浓厚的文化信息,其品牌定位便是文化层面上的商品,是中国茶向世界亮出的第一道风景线。

(二)茶的跨界融合策略

从茶发展史上看,华夏多姿多彩的传统艺术与茶都有不同程度的融合,都是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舞蹈诗歌表演、文人辞赋、茶馆点茶、传统民俗表演等活动中茶被不断继承与创造,通过文化民俗糅合与传承,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艺术形式支撑发展互为衬托的局面。茶能够从历史深处走到今天,正是因为他横及百科、渗透社会,把哲学、艺术作为凭托,直接深入人们的内心世界,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其中熠熠生辉。茶与宗教、民俗、诗词、书画、歌舞、艺术、哲学等各种文化形态互为依托、如影随形,相互阐发、共同进步。

五、结语

通过对以上的分析,针对传统茶的营销提出相应的对策。(1)用文化提升品牌价值,将茶充分应用到现在的精神消费中,正中满足消费者的高层次情感需求,同时提升茶叶的文化内涵;(2)跨文化融合的同时保持本土化的策略,不论茶在世界如何传播,如何融合,都不能再不断地赚取经济利益的同时“迷失自我”,尤其是企业在进行跨文化营销时,要增强本土文化的保护意识。(3)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要更多的与歌舞、绘画等艺术进行跨界融合,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大的经济利益和文化价值;(4)制茶业应该继承创新,不断开拓适应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新型经营模式;(5)茶馆的经营应该充分运用相关理论,从服务营销到顾客的情感价值以及顾客体验式营销方面入手改善经营。

(作者单位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