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下高校资产管理现状
(一)机构的设置。通常来说,国有资产管理是由校内各级管理部门共同组建而成的系统。当前这一管理系统中的管理机构主要涵括四类机构:首先是校级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其次是校级国有资产专职管理部门;然后是各类资产分管职能单位;最后是应用部门。
通过对国内20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被统计的高校都能够根据财政部以及教育部的要求建设校级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以及执行机构。而在这二十所高校中,大部分国资办和分管职能办联合办公,而有一少部分是挂靠在财务等非实物管理部门。
(二)业务模式。按照专职管理部门所在的机构是否进行实务管理这一线索,当前国资管理业务模式被分为三中类型:
(三)分级监管模式。结构,国资办所在的部门不能够参与到具体的业务管理中。应用这一模式的代表学校有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同时华南理工大学校内的资产资源处不具备直接管理资产的职责,所以也可以被归为分级监管的模式。
(四)合并监管模式。将国资办当作是一个实务资产管理部门的一个单位,能够与其一起形成处于同一等级的管理结构,并且结构的内部对管理权限以及监管职责进行明确分工,一部分的科室能够参与到实际的业务管理当中。应用这一模式的高校主要以上海交通大学和吉林大学作为典型。
(五)综合监管模式。这一模式具体指的是高校建设统一的财务资产单位,对学校的各个设备资产进行全面统一的监管,而其他的实务资产管理部门依据业务职责进行有效分工,,这一模式的代表为中国矿业大学。
总的来说,这三种模式都应当划分国资办以及具体分管部门的职责权限,争取建立与完善资产的管理制度、优化资产的处理方式、科学应用资产,做好授权审批、归口管理、财产保护、会计把控、信息透明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工作。
二、简析高校国资管理模式
(一)业务种类繁多。我国高校的资产类别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不但涵盖了现金以及银行的存款;还囊括了房产、设施、档案以及图书等流动的资产;另外还有学校的专利、名誉、标志等看不见的资产。因为这些资产的特点各不相同,因此,学校需要依据归口管理的要点建立多个分管的部门,并进行专门的监管。
(二)关键环节作用明显。资产管理的流程如果依据应用的顺序来划分,主要有三个部分:资产的配置、资产的应用、资产的处理。而这三个部分中又以资产的采购、资产的转让、资产的出租为关键点,这些关键点对资产管理的经济收益有着相当明显的影响,所以,在对资产管理的制度进行优化时,一定中把控好这些关键点,保证其能够处于有力的监管条件下。
(三)专业分管部门数量庞大。对于那些收入规模不小的高校来说其资产种类繁多并且数量也较为庞大,这就使得财务管理难度较大,因此,针对这一情况显然不能够由一个单位或者部门来进行管理,而是需要建立一些分管部分,科学合理的分配管理任务,这样能够适应高校资产种类繁多的问题、各类分管部门在各自专业权限内实施从进口到出口的全环节的管理。
三、业务模式的深入探讨
如果想要让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系统能够健康平稳的运行,就需要将各个级别的结构职责梳理清楚,并且明确好分管的具体权限,同时建立一套能够对各个结构进行科学考核的评测体系。
(一)校级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作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最高领导机构,一定要起到带头领导作用,如果这以机构就出现管理混乱的情况,那么其他的管理结构的管理效率也将得不到保证,因此,作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外框架,校级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需要严格的审批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明确各个管理机构的职能并给出合理评价,还需要对资产管理领域的重要事务做出合理科学的决策。
(二)校国资办。作为校级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执行结构,这一机构的处于最为关键的位置。因此,高校的国资办需要实现承上启下的管理作用,深刻执行校级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下达的任务,并牢牢把控住资产管理的重要环节,将平台化的管理思路发散出去,同专职管理部门区分好各自的职责。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保证高效资产管理处于健康稳定的环境中。
(三)资产分管部门。资产分馆部分一直以来都肩负着各个区域资产的归口管理任务,所以同基层单位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因此其位置也是相当总要。分管部门总的来说需要参与到资产进入到资产处理的全部环节中,因此,就需要做好资产的应用,对于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要处理妥当,保证资产的完整性,同时还需要明确自己的职责,搞清楚自己具体负责哪部分的管理任务。
(四)基层应用单位。基层应用单位因为处在整体管理的最底层,所以,不仅要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办事,还需要同上级进行有效反映。因此处在最底层,所以非常容易发现管理任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要及时的做好收集整理,并反馈给上级。
四、结语
只有让负责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各个机构明白自己的具体任务、具体职责才能够有效的开展工作,而这也是这篇文章的意义所在,因此希望负责高校资产管理的有关机构能够在实际的工作中明白自己的职责,并完成各项任务。
(作者单位为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