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式微及其消解研究述评

2016-04-29 00:00:00文学禹张红明
今日财富 2016年18期

而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如果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就算他们实现了理想,也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开的再美丽,也难以抵挡风吹雨打。因此,深刻认识艰苦奋斗精神实质及其必要性,直面当前大学生艰苦奋斗现状及其原因,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路径成为关键,这也将有助于大学生早日实现远大理想。

一、正确认识艰苦奋斗精神内涵及其必要性研究

(一)艰苦奋斗的内涵

学者们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从广义上说,艰苦奋斗是指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追求自由的斗争中依靠自身和群体的力量排除万难、英勇斗争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和精神风貌。就其实质而言,艰苦奋斗是一种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斗不仅有意识层面上,也是实践层面上。对于这种广义上的艰苦奋斗是比较全面的,当然还有一种就是从精神角度更突出艰苦奋斗精神的巨大作用。二是从狭义上说,艰苦奋斗是一种精神,一种勤奋努力,尽职敬业的精神状态;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一种克勤克俭、吃苦耐劳的精神境界。在这种永恒的精神状态、精神风貌和精神境界下,中华民族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深刻的教训与启示。

(二)培育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必要性

“世情说”和“国情说”: 一方面,在新世纪,全球化的阶段,我们要想发展社会主义、实现民族振兴与国家富强,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艰苦奋斗教育,使他们肩负起时代重任,克服一切困难去赢得胜利。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将“和平演变”的目标寄于中国年青一代。如果我们放松对青少年艰苦奋斗思想的教育,那么“和平演变”的企图就有可能在我国实现。另外,我国仍然是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的发展中大国,要真正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必须靠艰苦奋斗。另一方面,我国的国情决定我们必须培育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的艰苦奋斗。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

“大学生角度说”:艰苦奋斗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保证、是大学生通向成才之路的桥梁。作为今天的大学生,要想成为未来的有用人才,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踏踏实实完成学业,更要有吃苦耐劳、不畏艰苦的意志去工作、创业。大学生的现状决定我们必须培育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当代大学生精神状况主流虽是好的,但是也出现了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观念和缺乏吃苦耐劳的意志。艰苦奋斗是塑造大学生人格的重要内涵、是大学生成才的必由之路。而刘敏(1998)却从培养大学生未来拒腐防变能力、成才、大学生开拓自己全新人生道路三个方面说明艰苦奋斗精神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培育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已经十分必要,首先,可以从思想上抵制西方“和平演变”的渗透,坚定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其次,克服当前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式微的现状;再次,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的“四有”人才的保证;最后,有利于大学生未来拒腐防变、清正廉洁,成为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的必要条件。

二、当前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现状与原因研究

(一)当前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现状

从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看,大家都承认,当前大学生精神状况主流是好的。从整体上看,他们是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祖国前途与命运,积极向上,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更有时刻准备着为国家和人民而奉献一生的激情与壮志。大部分同学都能够正确的认识到艰苦奋斗精神具有历史性、时代性,也都能认识到艰苦奋斗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但是,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大学成了半个社会,各种不良风气或思想在校园里蔓延,对青年大学生产生了极坏的影响,一些同学不同程度的存在政治立场不坚定、理想信念模糊、生活奢侈化、人生态度消极化等等,这些影响已经引起了许多专家的重视与思考。其中,大学生中有几类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的高度重视。

“四观说”:陈树文(2004)认为,当代大学生精神状况主流是好的,但也应看到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在优越生活条件下,没有艰苦的生活经历,由于家庭的娇惯,使这一代人自立能力较差,心理比较脆弱,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不足;在价值观上,表现为“利己主义”;在生活观上,表现为追求“享乐主义”;在学习观上,表现为马马虎虎不求上进;在择业观上,表现为注重物质利益、注重实惠。而陈永红在《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教育的几点认识》(2003)中从生活上、学业上、思想上和心理上说了当前大学生中的不良现象。

“三缺说”: 罗贤甲和杨树明(2010)认为,艰苦奋斗精神近年在大学生身上的失落,表现在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学习上,刻苦钻研、勇于攀登、顽强拼搏、力争上游的精神欠缺;在生活上,不少学生依赖性强,吃、穿、用方面追求超前享受勤俭节约精神欠缺;在就业上,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吃苦耐劳精神欠缺等。刘芳在《浅论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2011)中认为,当代有些大学生稍遇困难或挫折,就开始打退堂鼓,依赖性较强,惰性较严重,没有真正理解和体会艰苦奋斗的内涵和要求,也无法切实做到运用艰苦奋斗精神来指导自己生活和学习,艰苦奋斗意识较为淡薄。这也正和罗贤甲和杨树明(2010)“三缺说”是一致的。另外,学者张海防(2014)从生活上、学习上、人生观上三个方面描写了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普遍日益淡薄,现状不容乐观的表现。雷伟和李聆在《浅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中论述了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化或缺失的三个表现:缺乏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缺乏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缺乏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

虽然采用“三缺说”分析的居多,但不管是“四观说”还是“三缺说”都有其道理,也都说到了大学生当前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思想、学习、生活和就业这几个方面,针对这几个方面要找出其产生的影响因素,才能探索其解决路径,根除大学生身上的这些不良现象和观念。

(二)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式微成因分析

对于上面那些种种不良现象与观念,应该引起社会、学校、家庭、学生本人等的高度重视。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原因:

第一,从社会角度分析,社会不正之风与腐败现象影响。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学生从小到大,见到许多不正之风,社会报道中出现那么多道德失范、贪污腐败分子,更有一些单位和家庭讲排场、讲档次、公款挥霍、拿“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比政绩等不良现象,使许多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向往、追求那种享乐生活,把赚钱、享乐作为人生的根本。持此观念的学生又在校园里相互感染,更促使许多大学生形成了不良风气和错误的价值观。还有就是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特别是像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错误思潮对大学生的侵害,更加剧了校园的不正之风和不良风气,大学生的价值观还处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更容易受到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学者戴金来和逄杰武(2000)、罗贤甲和杨树明(2010)、刘敏(1998)、刘芳(2012)、张海防(2014)、雷伟和李聆(2014)等在各自文章中都做了相关的论述。

第二,从学校的角度分析,高校不重视和课堂教育的忽视。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高校不再重视艰苦奋斗的教育,认为此时已经不必要,因为大多数大学生都已经成年了,不必要太刻意强调思想教育,特别是大学自由化的办学理念就更淡化了思想宣传。同时,大学的课堂教育也越来越忽视艰苦奋斗的教育。一个方面,现在的大学越来越缺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校园风气。校园里出现的都是靓男美女,虽洋溢着青春和朝气,但也仿佛是观看选美比赛,总是显得和这个年龄段不相称。另一方面,高校一直以来仍然重“智育”轻“德育”,仍然以分数论英雄,这也就造成了学生唯高分是求,得高分得一切荣誉,学生们也就逐渐想各种办法拿高分,忽视了脚踏实地地艰苦奋斗,也忽视了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的培养。学者陈永红(2003)、刘芳(2012)、张海防(2014)、雷伟和李聆(2014)等论述了相关内容。

第三,从家庭的角度分析,家庭条件及不合理教育观念影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的道理,一个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对大学生对艰苦奋斗的认识有着重大的影响甚至是决定作用。平时交流中,许多家庭优越的同学谈到,从小到大,父母长辈宠着,没有吃过苦、受过累,更是坦言从来没有想过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甚至根本就不了解、不明白怎么去艰苦奋斗。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其父母大多都是艰苦奋斗中一路走来,他们富了之后,有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观念,处处替孩子考虑,生怕受一点苦、受一点累,渐渐地,这些孩子就长大了,却是被长大的,很少独立自主,更谈不上艰苦奋斗了。试想一下,这样的孩子有一天离开父母,独自走向社会,他们能否适应吗?能否还不艰苦奋斗吗?说不定那时候吃得苦会更多,奋斗的路会更艰难。学者张海防(2014)、雷伟和李聆(2014)、陈永红(2003)、罗贤甲和杨树明(2010)、刘芳(2012)等进行了相关阐述。

最后,从大学生自身角度分析,学生本人艰苦奋斗意识的淡薄。“有远大理想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了,奋力拼搏的却愈来愈少;有坚定崇高信念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但勇往直前的却愈来愈少;崇尚中华民族精神的越来越多,艰苦奋斗的却愈来愈少”一位同学在作业中这样写到。有一句话很形象的概述了当前的普遍现象:理论有余,奋斗不足。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大学生也变得浮躁起来,纵然有不少同学有意识或者用艰苦奋斗精神知道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但是作为没有真正吃过苦的一代人,说起自己的理想信念,激情洋溢、豪气万丈,可是更多的停留在了口头上,说的多做的少,空想的多实干的少。现在的大学生比较缺乏抗挫能力,生活上、学习上、工作中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退缩、消沉,更有甚者走向极端,选择自杀。这就是没有真正理解艰苦奋斗的内涵和意义,也就谈不上真正用艰苦奋斗来学习、生活和工作了。正如刘少奇在一届人大上讲的“我们只有经过艰苦的奋斗和顽强的工作,经过不断的努力的学习,克服横在我们面前的种种困难,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就这一方面主要有刘芳(2012)、雷伟和李聆(2014)进行了阐述。

三、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式微的消解路径研究

当前大学生中因为各种原因而出现了种种不良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难道让他们踏入社会自己去慢慢地“摸着石头过河”吗?当然不是,那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助推其实现远大理想,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学者们各自从几个方面进行路径探析,笔者进行整理汇总如下:

第一种:“三角度说”。雷伟和李聆(2014)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中家庭教育是主要基石、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重要阵地,家庭教育要突出父母的教育与引导作用,学校教育要搞好成才教育、校园网络德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教育要优化社会公共环境、利用传播媒体,进行健康向上社会舆论宣传。而陈永红(2003)则通过“加强国情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加强实践能力锻炼,培养大学生的优良品格”这三个角度进行探析。陈树文(2004)又通过“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培养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观念;加强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宣传教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三个角度进行了路径探析。

第二种:“四角度说”。刘芳(2012)通过“树立正确的艰苦奋斗意识,养成艰苦奋斗的行为习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艰苦奋斗精神的良好氛围;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艰苦奋斗教育的实践性;高度重视家庭教育,为艰苦奋斗教育提供重要保障”这四个角度进行了路径探析。

第三种:“五角度说”。戴金来和逄杰武(2000)通过“要从培养大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入手;要注意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中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勤奋求知;要抓好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切实的艰苦奋斗教育;树立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要旗帜鲜明;学校组织大量社会实践活动和结合实际的社会勤工俭学活动”这五个方面进行路径探析。

第四种:“六角度说”。罗贤甲和杨树明(2010)通过“辩证认识环境影响的正负作用,增强艰苦奋斗教育的能动性;走出“重物质轻精神”的误区,保证艰苦奋斗教育内容的完整性;切实增强大学生责任感,提高艰苦奋斗教育的成效性;有效连接大学生成才教育,体现艰苦奋斗教育的针对性;紧密结合国情教育,增强艰苦奋斗教育的现实性;努力深化实践育人,加强艰苦奋斗教育的实践性”六个角度进行路径探析。

第五种:“1+2+3说”。陈志超(2011)采取“明确一个主渠道、搭建两个平台、形成三种合力”的新举措。其中,一个主渠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两个平台是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三种合力是家庭、社会和个人的教育。

通过对上面五大种路径探析,我们比较赞同第五种探析模式,这种模式充分考虑了各种因素、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但是学者们探讨是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只是浅显的理论条框,许多路径还是需要深入的细化,比如,校园文化教育,要考虑校园文化的作用、包括哪些部分、怎样建设积极向上校园文化等等。还有,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如何发挥网络的宣传作用,也需要深入考虑,但也要加强网络监督与管理。纵观以上,笔者觉得理论不能高高在上,要“接地气”,具有可操作性、可实践性,这也就要求做进一步的深入的实践研究。当下所做的述评也就是为以后的实践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真正为现实服务。

(作者单位为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