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6-04-29 00:00:00邓小红
今日财富 2016年18期

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现就读大学的梦想,顺利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地方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个高校为了落实该政策,制定了配套办法和具体实施方案,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奖学金、助学金、生活补助、勤工助学和学费减免等多元化资助体系。

一、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学生难以准确界定。当前,贫困学生的认定主要是采取自主申报的模式。在新生入学前,各个高职院校在《新生入学须知》中就把资助政策跟新生宣传,告知新生自主填报《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由学生到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和当地乡镇(街道)盖章,开学报到时交给辅导员汇总上报。这种模式很难了解到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当地政府部门在盖章时也没有进行核查,往往是见表就办理,会给一些家庭并不困难的学生骗取国家助学金带来可乘之机。另外,各地的经济发展的水平差距较大,任凭学生自愿填报的家庭收入情况难以准确反映实际情况。

(二)贫困学生资助等级评定难以科学确定。高职院校在评定贫困学生等级时主要是根据学生所递交的相关资料及辅导员和同学们平时观察,先由班级学生公开投票,然后班团小组讨论,最后辅导员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最终确定。这样首先会给那些不善社会交际真正困难的学生难以得到高票;有的家庭困难学生平时碍于情面有时生活上也会给同学造成“大方”的假象。

(三)贫困资助模式单一难以满足需求。一直以来都是国家财政拨款资助贫困学生,尽管在力度上一年比一年大,资金一年比一年多,但是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经济困难的学生较多,难以一一得到资助。

(四)贫困学生资助重资金扶植难以发挥育人功能。除了助学贷款需要偿还外,其他困难补助、励志奖学金等形式都是以资金扶植且是无需偿还的,部分学生认为是国家给的不要白不要。有的学校重经济资助,忽视了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得受助学生的诚信和感恩意识淡薄。

二、解决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的对策

(一)继续完善高职院校的助学机制。在坚持现有的政策基础上,政府要号召多方力量,鼓励企业集团、海外华人华侨、社会名流等参与到帮困助学这项工程中来,以拓宽资金的渠道,弥补资金的不足。学校也要主动发挥教职工和校友会的作用,广泛开辟资金来源,为贫困助学筹措资金。

(二)不断完善贫困学生认定制度,确保真正困难的学生得到资助。各级政府要确实担当起责任,严格把好审核关口,不盖“人情章”。高职院校在评定审核时要不断完善认定标准,采取多形式多渠道了解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规范评议程序,做好民主监督,确保评定工作公开、公平、公正,使真正困难的学生能够得到资助,“假冒的”难以得逞。

(三)不断完善资助模式,拓展勤工助学岗位,实现助人自助。高职院校除了落实国家的“奖、贷、助、补、减”等资金资助模式外,还应该在学校后勤、图书馆、体育场馆、校内实习实训室等开辟一些勤工助学岗位,让受助学生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实现助人自助。对于特困家庭还可以组织辅导员利用寒暑假开展家访送温暖的活动。

(四)加强困难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注重精神扶贫。在对贫困学生实施物质帮助的同时,更要强调人文关怀和精神帮助,主动关注贫困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加强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困难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培养广大贫困学生自立、自强、自尊、自爱。

加强诚信教育,在新生入学递交贫困相关材料时,进行诚信教育,组织签订诚信承诺书,组织贷款学生签订《国家助学贷款承诺书》,宣传个人诚信系统知识,引导学生加强道德修养,养成诚信品德。

加强感恩和社会责任教育,鼓励学生知恩图报,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让困难学生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总之,高职院校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性,强调政治责任意识,不断完善资助体系和制度,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加强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党和政府的政策落到实处,为党实现全面脱贫的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