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独特的地域环境和区位经济发展模式,造就了丰富多样的云南民族文化产业资源。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遇到瓶颈,与之相反的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逆市”现象,云南民族文化产业成为云南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当前经济发展背景下,特别需要利用好本省的民族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势,与金融资本进行良性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
一、云南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分析
(一)地域性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通过旅游业带动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昆明滇池、大理洱海、丽江玉龙雪山、怒江大峡谷、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慕名而来的游客除了享受独特的地域带来的风景之外,还扩展了当地的休闲文化产业项目,促进了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二)民族性
云南拥有26个少数民族和200多个民族传统节日,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成为云南民族文化产业的源泉。云南民族村将云南各民族的文化特色浓缩;西双版纳的傣族园,将傣族文化体验和民族文化产业衔接融合;西盟佤族小镇,集旅游观光、佤族文化体验和民族文化产业为一体。
(三)文化性
云南素来重视发展民族文化产业项目,涌现了以“七彩云南”、“香格里拉”、“茶马古道”、“聂耳音乐”为代表的四大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其中茶文化产业如大理洱海三道茶,景洪市勐海普洱茶文化;楚雄大姚县石羊古镇儒家文化;丽江的“纳西古乐”、“丽水金沙”、“印象丽江”演艺文化产业。
二、云南民族文化产业的金融需求
与民族文化产业资源大省的地位形成较大反差的是,云南省整体的经济和文化产业行业实力的落后。虽然具有着各种天然优势,但同其他文化产业大省相比较,仍然存在着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瓶颈。
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支持,虽然云南省各级政府大力扶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但是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急需要金融资本对民族文化产业的支持,特别是近几年一些小微民族文化产业企业金融需求尤为迫切。
三、云南民族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中出现的问题
(一)政府政策层面
一是云南的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正在进行,尚有大量文化单位仍是依赖政府行政拨款,本身产权不明确,无法进行投融资。二是较多的民族文化产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行政干预过多,不利于企业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导致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不理想,无法进行投融资。三是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民族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缺乏对民族文化产业建立信用体系的政策指导和支持,没有建立民族文化产业专业性的评估指导平台。
(二)民族文化产业自身特点
一是除了少数几个规模较大的文化产业企业外,绝大多数民族文化产业企业属于小微企业,这些企业均存在着一定的产权不明晰,缺少可供抵押的不动产,使得金融机构无法进行金融支持。二是企业缺少专业的财务管理人才,财务管理较为混乱,没有形成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没有合格的财务管理报表,企业财务信息的不健全导致金融机构无法对其进行风险评估。三是民族文化产业的投资周期往往都较长,通常需要较长的周期才能实现从资源到资产的收益,因此在企业最需要资本的初始阶段,很难通过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评估。
(三)金融机构层面
一是金融机构对民族文化产业的不了解,尤其是对民族文化产业的特点不熟悉,缺乏文化产业专业性的信贷指引,使得一些发展前景良好的民族文化产业企业无法达到融资条件而无法得到金融支持。二是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疆,整体的金融实力较为落后,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创新性不够,没有开发适合民族地区特点的金融产品。而且金融机构传统的放贷手续繁琐,提供资金速度慢,往往会使民族文化产业错过发展的最佳时期。三是金融机构以营利为目的,目前大多数金融支持的服务主体多是一些大项目、大企业。而对中小微民族文化产业关注度不够,导致这些对资金渴求度极大的企业更加难以获得金融资本支持。
四、对民族文化产业中出现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政府方面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对当地的优秀民族文化产业企业政府可以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进行政策性的帮扶,如进行行业的税费改革,出台优惠的税收政策。二是建立正确的市场运行机制,鼓励民族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引入良性市场竞争体系,对确实没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要果断淘汰,提升民族文化产业市场的准入门槛。三是搭建沟通平台,主动构建“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三方交流平台。建立常态化的民族文化产业工作信息交流机制,共享民族文化产业的行业信息,共同面对民族文化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二)民族文化产业方面
一是树立品牌意识,企业要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底蕴是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不能盲目跟风一味追求快速发展而失去民族文化的独特内涵。二是企业自身要积极思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民族的不代表落后的,在保持民族传统的同时也要具有创新精神。企业要自觉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特别是发现和培养一些具有民族文化禀赋的人才,加大对技术手段的投入和更新,加大对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保持市场竞争力。三是依托政府建立的信息交流平台,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健全财务管理体系,提升企业运营管理效率。
(三)金融机构方面
一是金融机构发展多元化的服务项目,结合民族文化产业行业的特点,进行产品开发和服务调整。对于企业发展前期缺少抵押物的企业,可以采用企业创业贷款和众筹等融资方式。发展渐入佳境的民族文化产业企业,金融机构可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资本支持力度。
二是加强对民族文化产业行业的关注和研究,关注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动向,圈定金融对民族文化产业支持的项目范围,起到优化资本配置的目的。引入民族文化产业无形资产的专业评估机构,加强对金融机构评估人员的培养,提高其对文化无形资产的评估准确性,明确文化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发挥企业文化资源的融资功能。
三是协助政府建立健全民族文化产业企业的信用建设体系,加快推进建设信息共享体系和民族文化产业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完善民族文化产业企业的信用评估等级建设,细化民族文化产业企业的信用等级。完善信用奖惩机制,区别对待信用等级有差别的民族文化产业企业,对信用好,还贷积极的企业客户开设绿色通道,对其进行贷款额度、利率、还贷期限等相关服务的优惠和倾斜,鼓励营造行业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
(作者单位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边防部队士官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