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困境及突破研究

2016-04-29 00:00:00熊伟红
今日财富 2016年18期

自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政策之后,我国各方面各领域的发展都有所提高,各种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各项基础设施和基础结构的建设不仅让东西方国家大为惊叹,而且中国综合实力的快速崛起更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中国的发展成了世界的焦点。经济领域也不例外,高增长率让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叹为观止。 但是,这些增长是粗放型的,农村发展状况依旧较为落后。 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在于——农村建设经费落后于形势的需要,即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支农能力有限和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 发展、壮大村镇银行无疑是盘活经济资源存量的必然选择。 总体而言,我国村镇银行发展迅速,成绩斐然,规模和管理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逐渐承担起了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者之一的角色。 同时, 吸引存款较为困难、办行定位出现偏差和抗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村镇银行的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速,改革创新迫在眉睫。从提高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加强乡镇银行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乡镇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等三方面入手,这样一来有效地推进了我国农村银行的发展改革进程,更好地发挥村镇银行在\"三农\"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在经济社会领域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贫富差距拉大、资源配置不均衡等,给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带去了巨大的挑战。 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来改善经济,并加大了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力度,这对缓解贫富差距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这种改革是在存量改革现有体制框架下,难以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实践的需要。构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基本点是从原有的市场主体和市场框架的渐进改革入手,引入新的金融组织要素和组织成分,融入农村金融市场。其中部分导致农村金融市场过度垄断的原因是:一些金融管理部门对农村金融市场干涉与管制过于严厉,同时,该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准入门槛偏高,新的金融机构很难进入这一范围,金融服务业严重滞后于“三农”发展的实际需要,2015年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个极为关键的时期,国家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标准,这为村镇银行的萌芽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村镇银行至今已有九年的发展历史,在这九年的发展征程中,村镇银行不仅对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健全农村金融组织机构发挥着重大作用,更对建立一个新的农村金融供给渠道,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农村银行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村镇银行的发展提供一条新的道路。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村镇银行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新问题,理清这些问题并探寻科学的解决思路,对村镇银行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一、村镇银行的内涵

村镇银行是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的相关法律、条例为依据的,由经过批准的中国境内自然人、境内外金融组织、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定代表等三个方面出资组合共同构成的。在农村地区创立村镇银行的主要意图就是为当地的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快速发展提供金融贷款优惠服务,这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总体看来,我国的村镇银行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注册资本较低。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是在2007年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组织下印发的,并具体规定这份文件是所有村镇银行成立、运作、经营的规范性组织文件,对村镇银行的成长负担着巨大的导向作用。该《条例》明确的指出,建立在县(市)一级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必须在300万元人民币以上;建立在乡(镇)一级的村镇银行,它的注册资本必须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与其他银行相比较明显较低,于是便为民间资本进入村镇银行行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二是以服务农村建设为定位。我国农村银行成立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农民对小额信贷的需求,在其现有资金中支付存款准备金,要把地方农村建设投入建设,再把剩余资金投入到其他方面,这充分体现了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的目的。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建设村镇银行是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我们国家高度重视村镇银行的创建,并于2006年12 月出台了《关于调整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组织机构准入战略 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造的若干建议》,这表明我国对村镇银行的创立进行了明文规定,使得村镇银行的发展趋于规范化,并明确在了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 6 省(区)试点建设村镇银行。 2007年3 月,我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创建,该村镇银行是由南充市商业银行提议发起的,它揭开了村镇银行实践建设的帷幕。2007年10月,在国家政策支持和试点成果取得一定成效的背景下,我国银监会逐渐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 的31 个省市(区)地区,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村镇银行又好又快的发展。截至2015年6月,我国各地区共建立村镇银行1270家,其中769家位于中西部地区,资产总量达到8485亿元,负债总额累计7262亿元,金融支农惠农这一成果显著。目前,我国村镇银行已经步入了稳步发展的阶段,在服务三农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困境

虽然我国村镇银行这些年来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不菲的骄人成绩,同时其规模和管理层次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使得它逐渐成为了农村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力量,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尚属起步阶段,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 一是吸引存款较为困难。 我国的村镇银行多数分布于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农村地区,这些地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制约,比如;思想观念、教育、开放程度等等方面,使得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收入来源单一,客观上导致了存款量较少的弊端。 于此同时,村镇银行与其他国有银行、商业银行相比较,因其成立时间较短,农民对它了解程度不是很深,使得农民不愿意将自己的“血汗钱”存入村镇银行。二是办行定位出现偏差。尽管以\"服务三农”为核心是村镇银行建立的宗旨,但是由于它是以\"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管制”为原则的独立企业法人,这就使得发起人或出资人必将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在现实利益的驱使下,村镇银行的办行定位难免出现偏差,导致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职能受到弱化。 三是风险承担能力较为脆弱。农业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影响,是个高风险产业。村镇银行的重要功能是贷款给农民,支持农民发展、支持农业发展、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建设。 在农业高风险、农业保险不够完善和农村金融环境较差的前提下,村镇银行面临着较大的风险,恶意贷款、欠账不还等现象客观存在,使得村镇银行发展困难重重。

四、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策略

我国村镇银行要取得更为长久的发展就必须解决好上述问题,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突破:

(一)提高村镇银行科学化管理的水平

科学有效的管理能够提高村镇银行的运作效率,增强吸资能力,坚固其发展的根基。 我们要以良好的业绩和丰厚的利润来回报股东,坚定其投资信心; 要加强宣传的广度和力度,使更多的人认识村镇银行,增强农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同感; 以优质的服务态度为客户提供服务,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村镇银行的建设,积极给社会各方面塑造良好的社会声誉和职业形象。 同时,村镇银行在选址时,应充分考虑到区域的经济特点、生产力发展情况等因素,做到科学布局。

(二)加强村镇银行扶持支持力度

村镇银行的办行定位之所以会出现偏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国家的大力扶持。 因此,国家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事业,为农民的财产提供可靠的保障。 另一方面要充分的发挥政策的激励功能和引导作用,全方位使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并且不可忽视货币政策在鼓励农村金融发展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其中具体方式有通过实行减免税收和成本补贴,来引导村镇银行正确的延伸和发展符合农村和农户的金融服务模式。

(三)健全村镇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是村镇银行的必修课,我们要健全内部风险评估体系,对信贷风险审批流程制订严格的规章制度,避免因信贷人员素质或主观性评估而造成的信贷风险。 同时, 我们可以考虑建立\"村镇银行-贷款服务中心(信贷员)-金融服务站(村)-村民贷款小组”的市场机构,并明确各级机构的具体职责,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信息的不对称和恶意贷款等现象的发生。

(四)创新村镇银行担保体系

担保体系是村镇银行建设的重中之重,系统的完善程度对贷款的回收情况起着直接的作用。 当前各地村镇银行都在积极探索既能满足农户利益又能满足银行利益的担保体系。 以吉林省农安北银村镇银行为例, 其分别选择\"银行+责任担保公司+华港二手车”、\"银行+助保金池”、\"农户+经销商”、\"农户+农机补助”等多样化的组合担保形式,采取\"一户一策”的信贷政策,对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建设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村镇银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特定时期的产物,其具有独立的企业法人地位,以现代企业的标准设置组织架构,以科学治理和有效治理为原则, 管理层级少、决策效率高,体现了现代企业扁平化的治理结构,对加快新农村发展建设步伐和搞活农村经济有着促进作用。可以看到,农村银行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原有狭隘的观念,培育了多元化的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增强金融服务农户、服务农村中小企业影响深远,它无疑是支撑地方农村建设、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村镇银行在我国尚属新兴产物,其发展中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就否定了村镇银行的独特地位,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思考,并积极探寻解决之道。 通过这些方式我国村镇银行和\"三农”事业方可持续、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为山东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