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这种贸易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我国对外贸易额的增长。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聚集了大量的针织厂、制衣厂、电子加工厂等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企业,这类企业技术含量低,主要从事附加值较低、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活动,这使得我国的加工贸易只是占据了产业链中附加值很低的一部分。此外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大潮都给传统的加工贸易企业增加了压力,中国的加工贸易企业想要在新的贸易潮流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实现转型升级。
一、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尤以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为主,例如东莞的纺织品加工业。只是由于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管理模式不完善,造成了对原料的浪费,例如水资源、金属资源以及燃料资源。中国是世界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区,很多高污染的产业也进入我国的加工贸易的行业之中,例如化工业和金属行业。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每况愈下。以我国的加工贸易大省广东为例,据南方日报数据(图2-3),从2007年到2011年广东省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呈现递减趋势,而一般贸易所占的比重反而呈现递增趋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首先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加工贸易市场萎靡,订单量减少;人民币升值导致原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增加,出口压力增大。种种原因迫使广东省地区正在转型升级的加工贸易企业不得不重蹈覆辙,通过高能耗、高污染、附加值较低的简单加工生产赚取利润,避免被金融危机淘汰,导致了加工贸易企业平台整体素质降低。尽管数据显示,我国的加工贸易仍然在我国的外贸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但传统的加工贸易与转型升级是背道而驰的,并阻碍了贸易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遇到的问题
(一)缺乏转型升级的主动性。以广东为例,加工贸易是广东对外贸易中所占比例高达95%的贸易方式,无论是从贸易总额、产业结构还是发展速度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广东省贸易企业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尤以东莞的纺织业为主,东莞大朗镇是全球的毛织之乡,有3000多家毛织企业,每年在大朗镇集散的毛衣就有8亿件。由于劳动力资源整体素质较低难以学习消化先进的技术,简单的加工生产成了主要的劳动模式,主要靠给大型的跨国公司进行来料加工收取廉价的加工费用为盈利方式。由于缺乏整体化的管理,大部分的加工贸易企业只注重自身盈利,安于现状,就像是温水煮青蛙,享受着一成不变的简单加工追求经济上的利润,影响了加工贸易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缺乏先进技术支持,缺乏优秀劳动力支持。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最先往往是从事简单的加工贸易开始的,主要依靠跨国公司提供先进的生产机械和优秀的工作人员参与和指导生产,加工贸易企业只是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持,在国际加工贸易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很容易被替换。依靠传统加工贸易这种两头“大进大出”的方式,加工贸易企业在早期迅速发展壮大并且一直处于盈利的位置,但是单纯依靠国外的技术支持简单加工生产所能赚取的“蝇头小利”绝对不是加工贸易企业装型升级所追求的。如果想要追求更好的发展和减少来自大型跨国公司的威胁,开发属于自身的先进技术是最好的方式。尽管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占据了相对的优势,但是优秀劳动力的缺乏难以支持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
(三)安于贴牌生产,缺乏冒险精神。从事的加工贸易的企业所加工生产的产品一般属于外商公司开发、设计,不具有知识产权和专利权,一般处于“有制造没创造”的地位。大部分企业为了避免和减少风险,避免直接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都没有成立自主品牌。例如玩具芭比娃娃的生产,中国占据了整个生产链的90%以上,但每个仅是收取加工费35美分,而品牌所在国则获取了每个8美元的高额利润。现代市场是品牌经济时代,注重品牌附加值,从一而终的贴牌生产方式会导致加工贸易企业沦陷于一中恶性循环,贴牌生产使得加工企业没有了创新意识,不注重自身品牌的建立。没有自主品牌,加工贸易企业处于相对劣势的位置,加工费用极其容易遭到压价,这种模式不仅不利于可持续发展还始终逃不掉被淘汰的命运。
(四)单纯追求利润的增长。加工贸易企业产业链两头在外,在本土所占的产业链现相对较短,单靠简单的加工组装赚取加工费,获取的利润也是整个价值链中最少的。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我国成立,通过增大交易量和加工量获取更大的利润。尽管这种方式并不构成对加工贸易企业平台的伤害,但是这绝对不是企业的转型升级。加工贸易企业向我国转移主要因为劳动力成本较低和土地使用成本较低,假想一旦失去这种相对优势,它们一定会选择成本更低的地区,通过减低本身的劳动力成本吸引订单这种类似于“薄利多销”的方式终不会长期存在。加工企业应该通过就地升级选择加工贸易的对象,而不会等着被选择或者被淘汰。
(五)升级就是从劳动密集型企业转为技术密集型企业。虽然先进的技术是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并不代表着有先进的技术就是转型升级。不管是传统的简单加工或者运用先进技术进行加工生产,广东省贸易企业都只是作为简单的制造加工厂,赚取低廉的加工费。所以说,不管是通过何种方式生产,只要质量、数量和加工的性质不变,仍然没有达到转型升级的目的。某些企业,例如富士康,拥有先进的机器设备、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劳动力,完全可以独立设计生产先进的产品,为了摆脱企业生存的压力,更快赚取利润,甘愿成为了美国品牌苹果手机的加工大厂。转型升级要求的不仅仅是技术,有了先进技术的同时,树立自身品牌也是比较重要的,在品牌经济的新技术时代,拥有自身知识产权、自身核心技术才能更好结合已有的条件,拉长加工贸易的产业链达到转型升级的目的。
三、适合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策略
(一)争取加工贸易企业本土化升级。传统加工贸易需要大量优质的劳动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升高导致多数无法适应的加工贸易企业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根据产业群集中更为有利于转型升级的说法,加工贸易企业空间上的转移只能维持自身的发展,想要获得转型升级最好的方法就是整个加工贸易企业平台进行本土化升级。
加工贸易企业是一个产品多元化的加工方式,但是多年以来始终依靠外商投资,本地企业大多数没有经营权。本地的企业家越来越少从事制造加工业,加工贸易只能吸收很少一部分本地资产,尽管政府给予财政和政策上的支持,甚至鼓励建立产业工业园,但是也很少加工贸易企业能够适应转型升级的潮流,无法承受成本加大的压力遭到了淘汰或者被迫转移,对于这部分的加工贸易企业转移,政府是应该支持和接受的。加工贸易企业应该接受灵活多样的产业转移方式,如分离式产业转移,增量产业转移和混合式产业转移,再进行统一的指挥和管理。对于仍然无法适应的少数夕阳企业应该淘汰以此保证整个加工贸易企业平台的高素质。
(二)成立自主品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参与国际化分工越来越明显,虽然我们承接了各种产品的加工生产,可是没有自主品牌和自主设计生产的能力,只能被迫接受这种两头“大进大出”的产业链。微笑曲线告诉我们,专利、技术、品牌、服务都在附加值较高的位置,而我国绝大部分加工贸易企业所从事的组装、制造则处在微笑曲线的最低端。金融危机以来,原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把设计和经营权从原来的地区向中国转移,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应该争取与转移中的跨国公司接轨,实现加工贸易OEM到ODM的升级,参考国际分工产业链上游的研发,学习中端的技术开发,获取设计领域里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承接设计和经营权并且联合加工贸易生产延长产业链。
(三)稳定政策使人民币汇率稳定。转型升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政府的支持是加快转型升级不可缺少的。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升值压力变大增加了中国对外贸易出口的困难。2015年第114届广交会期间,国务院提出要稳定出口退税政策,加快出口退税的进度,确保及时、足额退税,提高外贸企业的信用度和完善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政策上支持和保护加工贸易生产,财政上补贴加工贸易企业。在金融市场上,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避免给加工贸易企业造成难关。
(四)促进来料加工产业价值链延伸。加工贸易企业承接国内外的来料加工,但是面对“两头大进大出”的产业链,企业所能获取的仅仅是加工费。由于事先进料加工的可能性较低,就在来料加工的基础上,企业应该争取获得政府的支持。简化来料加工的审批手续,提高深加工结转审批效率。抓住大型跨国公司进行产业转移的机会,与跨国公司接轨,承接其设计、经营权。从国内直接进行来料加工,不仅拉动了广东省的经济,还减少了运输过程所产生的费用和风险。
四、结论
我国在改革后的三十多年完成了加工贸易企业的成立和发展,同时也在政府和自身的努力下完成了初步的转型升级。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工程,这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完成自主品牌观念的普及和延长价值链就成了转型升级的关键。通过分析我国加工贸易所面临的局面,给出了适合转型升级的策略主要有争取加工贸易企业本土化升级、延长产业链、稳定政策使人民币汇率稳定三大方面。给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建议,例如延伸来料加工产业价值链、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素质、提高硬件设备的质量。
简而言之,加工贸易企业应该不仅仅要把加工贸易规模做大更要做强。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有选择地从事加工贸易,争取拥有知识产权和建立自主品牌,增大在国际市场上比较优势和竞争力,达到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作者单位为湖南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