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多元发展思考

2016-04-29 00:00:00杜路峰
课外语文·上 2016年8期

【摘要】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阐述在乡村学校发展多元文化的可行性问题。一是原因分析;二是乡村学校主体原因分析。

【关键词】乡村学校;多元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最近几年,政策指向,乡村学校开辟第二课堂如雨后春笋,势不可挡,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想,身为乡村学校的一员,我为建设美丽乡村校园应该为之自豪,因为亲历乡村学校点点滴滴的发展,目睹着乡村教师们为学校发展所做的修行和努力,而且,如果乡村教师们加倍努力,学校发展定会越来越好。

在我的愿望中,我非常赞赏学校负责人将一所乡村学校办成多元文化的校园。

所谓“多元”就是提倡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要努力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挑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寻找自身的闪光点,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每一个生命个体潜能和创造力。

为孩子创造美好未来,让学校成为为孩子一生奠基的地方,走多元发展之路,如今公办的乡村学校似乎越来越有压力。首先,理念上要转变,没有一个明确的办学方向,学校运转势必事倍功半;其次,人力资源要丰富。要想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和挫折,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优秀、丰富的教师资源必不可少。另外,学校办学必须赢得上级的支持与肯定,学校是政府的学校,政府往往要求教育服务其他事务(政治、经济、文化等),假如把学校办学放在一个独立地位,从目前看是无稽之谈。

绝大多数乡村学校都是薄弱学校,这个评价不是空穴来风,现实告诉我们,乡村教育苦,乡村学校苦,乡村教师苦,这些苦最大的根源在何处?最大的根源就是孩子“教不会”“管不住”“不成器”。校园的真正主人是学生,学生差,学校发展当然困难。我几乎见不到哪一所名校的学生都是些“差生”。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源危机已经成为制约乡村学校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且已经形成恶性循环,这也是公众为什么要呼吁政府给每个乡村孩子提供公平教育机会的原因之一。大家都明白,乡村学校是陪衬城区学校的绿叶,没有绿叶如何有灿烂斗艳的红花。再加上地域文化的落后,你很难想象,乡村学校要创造独立的“多元”文化得有多难!

然而,多元发展并不是没有“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迅速解决了温饱问题并释放了大量劳动力;城镇化建设脚步加快,乡镇企业发展迅猛,农民手中的钱较之以前更多了。特别是,小城镇的崛起,很多农民愿意放弃土地走到乡村与城市的连接处寻求更好的生活。未来10年,20年,乡村都市化已不是空谈,这是一种趋势。随着未来耕作土地的逐渐减少,非农化的发展和商品农业的发展,使人们从生活上、观念上都向都市化转变。如今,乡村也有互联网,也有vifi,家中的电视台可以搜到香港甚至世界的娱乐节目。未来,这种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会更为急剧。

所以,在这个背景下,乡村学校要从内部寻找教育和教育者永恒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乡村孩子的发展。换句话来说,就是寻找一个适合关怀乡村孩子的方式。其次,教育已经不是考大学、考高分的时代了,教育必须归结于人的发展,也就是道德的发展。那么,实施多元发展也就成了可能。

在我周围的学校,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生都是平民的儿子,很多孩子文化课都很薄弱,为了走出乡村或者以后更好地在乡村生存。我们必须开辟第二课堂,寻找每个人的闪光点。走多元发展是一股适合在乡村学校的学术力量,这股力量必定会开花结果。这股力量就像来不及躲避的飓风,自豪地播种。

我所在的八一中学(乡村学校)就在走多元之路。这所学校绝对不是以培养社会栋梁为目的,而是走平民化教育之路,以帮助乡村孩子走自己人生幸福之路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超越。学校花大力气在低年级鼓励学生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根据自己的爱好学习一门特长,如体育、音乐、美术、舞蹈、书法、演讲与口才等,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调配专兼职教师,为教师提供个人工作室并且引入竞争机制。我来三年,已经有很多学生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而走进大学的校门。这是学校对农民最好的回馈。“寻找学生的长处”在我周围老师们的心里已经牢牢扎下了根。苏霍姆林斯基说:“应引导每个学生去的第二个兴趣发源地,是他所喜爱的功课。只有当学生在求学年代有一笔最贵重的财富——自由活动时间,才能产生对功课的热爱和智力的积极性。” 在课余活动时间,我们都希望培养乡村孩子合理的爱好。

不过,在我看来,“多元”不仅仅是这些,因为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道德的、智力的、情感的、审美的、创造的),每个人身上有可能有好几种爱好,如除了知识、科学和书籍以外,还有劳动、创作、表演等兴趣。希望未来的乡村学校有更多的兴趣小组、实验室、工作室,让孩子们有更多的选择。

未来,乡村学校建设的命题越来越多,多元发展或许只是其中一个命题。我们必须在大环境下顺应潮流,共同建设乡村学校。作为一个乡村教师,我希望未来人们都喜欢来乡村走走看看,城市里不再有择校热,学区房的困扰,取而代之的是:穿过小巷,越过菜市场,来到乡村学校,看到孩子们真诚地笑,那里的老师满脸自豪。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