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堂公开课引发的思考,拘谨封闭的语文课堂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体现不了语文的美和灵性,只有开放才能让语文课堂美起来、活起来,才能使中职语文真正为学生所爱。
【关键词】开放;中职语文;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苏东坡传》——一堂公开课令我受益匪浅: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的自由对话,是心灵的共鸣引发的升华,是一种被丰厚文化、崇高人格浸润的享受,而这一切源于——开放。开放让苏东坡走进了课堂,用他的一篇篇诗文展现魅力,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开放使学生们放开胸怀,自由对话,把苏东坡装进自己的心怀;开放是教师广阔的胸襟、渊博的知识、恒久的魅力。这堂课让我感悟:开放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中职语文课堂需要开放。
一、开放内容,立体呈现
(一)生活实际拉近距离
陶行知说:“生活和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要想使语文走进生活,就必须是语文教育与生活互相融合,做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所以中职语文的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学生爱好美食,一个“东坡肉”就令他们兴趣倍增,百姓感谢赠猪肉,火慢水少火候足,待它自熟君莫催。苏东坡的政绩和他乐观足智的特点可见一斑,他是文学家,也是美食家,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介绍苏东坡还是位酿酒实验者、工程师……学生越发惊奇,苏东坡多才多艺的形象就深入学生心田。这样从学生的生活喜好入手,拉近了学生与教材、人物的距离,引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学生能更好地走进、走出文本。
(二)关联知识促进理解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应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只局限于一篇篇孤零零“例子”的理解,应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归纳总结,勾前连后,对教材进行再整合。
可进行知识引申。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拓展与引申,不仅能巩固学生的知识,促进理解,而且能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思路,创新思维。讲到苏东坡,学生们自然会想起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这些诗文正是苏东坡思想、人格的写照,通过联想、回忆,苏东坡就立体地站在了学生面前。可以进行知识对比。与苏东坡有相同遭遇的文人很多,白居易感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的悲苦,听到琵琶声辄青衫湿透,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通过对比,苏东坡虽遭贬谪而自在安然的状态和他乐观旷达的心怀展露无遗。
二、开放形式,趣味互动
(一)合作教学提能力
合作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互教互学,实现知识互补,能力共进的教学过程。布鲁姆认为:要使“人人都能学习”,学生就必须人人参与教学活动。合作学习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人参与教学,通过合作预习、研讨、评价等方式,能让每个学生参与课堂,实现教学相长。苏东坡是一个说不完、道不尽的全才文人,预习时,不仅教师,学生也分组查找相应资料,丰富对苏东坡的认知,课堂上互相交流、沟通,跳出了教材框子,立体地把握了苏东坡。
(二)探究教学促思维
探究教学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互相引导,最后解决疑难。布鲁纳“发现法”强调,教学既非教师讲,又非学生听,而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去概括、去亲自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发展他们目的的过程。这种方法能培养学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中国历史上文化名人很多,林语堂为什么单单为苏东坡作了传呢?这个问题让学生由粗略到深入的探讨,首先是他喜欢苏东坡,然后想他喜欢什么?喜欢到什么程度?为什么?如此从关键问题出发,借助教材和合作资料,层层抽丝剥茧,通过探究师生既把握了苏东坡,也理解了林语堂,领悟了《苏东坡传》所给予我们的巨大精神、文化价值。
(三)活动教学激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引导他们投身教育实践,而活动教学法,正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以学生为中心的形式自由的教学法。通过《苏东坡传》等传记的学习,班级组织“我心中的伟人”实践活动,学生写写、说说、拍拍自己心目中的伟人,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学习。这样开拓性的学习极大地释放了学生的潜能,很多学生展示出了他们不为人知的一面,让其他人了解到,中职学生也有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有他们独到的感悟和追求。
三、开放环境,全面提升
教学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开放的教学环境要突出“以生为本”,创设便于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教学新环境。首先物理环境变革。改变传统固定的座位排列方式,让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和自己的喜好,多样化的设置座位,圆形、半圆形、星点型……多样化形式既令学生耳目一新,对于教学内容充满期待,也为师生交流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氛围。其次心理环境和谐愉悦。教师在教学中要热爱、信任并尊重每一位学生,尽量满足每一位学生的表现欲,为学生提供宽松积极的发展空间,创设出温暖阳光教学气氛,这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思维更活跃,发言更积极,学生们敢想、敢问、敢说,教学效果自然更好。第三思维空间还给学生。开放性的语文教学要给学生自由的思考空间,足够的自学时间,让他们能享有充分的广阔的联想时空,苏东坡“神仙般生活”是怎样的,要让学生能走进文本,展开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体会“神仙般”的感受,体悟苏东坡的情怀,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辅助学生感悟。
语文是美的、充满灵性的,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语文的美,体悟语文的灵性,让语文深入学生的生活。封闭的,以本为本的教学根本不能体现语文的真谛,只有开放,才能让语文回归生活、回归个性、回归醇美。中职语文舍弃了一味求分的功利,摆脱了高考录取的压力,更需开放激发学生兴趣,开放提升学生能力,开放回归语文本真。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