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叶圣陶在《略谈学习国文》一书中谈道: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可见,阅读是一种心理过程,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有赖于读者对文章的理解。诚如吴刚平教授所言:是否理解了文章,要看学生是读出了文本的言上之意,还是读懂了言下之意。能读懂言下之意者,就能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读者的思想——或受启发,或为之发笑,或为之动容,即所谓的共鸣。
【关键词】文本;言语;有效对话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通常情况下,对一句话一篇文章深有感触进而理解其中的真意,是因为阅读期间读者与文本进行了有效的对话。老师作为引导者,是否在学生与文本之间起到真正的作用,直接影响了对话存在的意义与达成的效果。
一、唯有真对话,方有柳暗花明
庄子在《庖丁解牛》中有言:“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解牛,强调技道结合,技中见道。道者,思想、理念也。为师者,理念之重,重于技法。想想,备课时,是不是将教参中对文本的解读顶礼膜拜了一番,进而以自以为独到的方式方法传授给学生?
这样的对话,是真是伪,值得商榷。请看如下案例:
一师教学《上天的蚂蚁》。在全班齐读老爷爷和小蚂蚁的对话之后,老师和学生之间有了这样的一段对话:
师:老爷爷对小蚂蚁说了什么?
生(齐刷刷地答):你能行吗?
师:老爷爷的话是对小蚂蚁的什么?
生:(一头雾水)
师(引导):不太相信,是不是?
生:是。
师:不太相信,用一个词怎么说?
生:怀疑。
师:对了,老爷爷看到蚂蚁这么小,感到很怀疑。可是,小蚂蚁是怎么回答的呢?
生(看了看课文,又齐刷刷地答)只要我一步一步不停地爬,就一定能爬到天上!
师:可见,这是一只怎样的蚂蚁?
生:这是不服输,有梦想,有追求的蚂蚁。
师:是啊,我们也要做这样的孩子。
老师绕了一个大圈子,无非就是想告诉孩子要做一个有梦想并敢于为梦想而努力的人。这是一个“价值观式的知识”,老师却以“事实性知识”让学生记忆。课堂看似热闹异常,却是“打乒乓球式”的师来生往,孩子没有足够的时间进入文本,思考文字的内涵,自然也就只是在文字的表面上拨拨水花,掀不起心中的浪潮。这样的教学势必导致“课上激情澎湃,课下波澜不惊”。
相对而言,在第四届福建省语文优质课评选中,一位老师执教《刷子李》时,才是落实了真正的对话。
师:你能把你找到的部分读一读吗?
生读: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顶子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赛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师:此刻我们仿佛感觉不到刷子李在干那繁重而单调的工作。那么,你们感觉此刻他仿佛在干什么?
生:好像是一个艺术家在画画。
生:我觉得他在做一个艺术品。
生:我觉得他在搞一种非常漂亮的艺术品。
生:他是在享受这份工作。
师:太好了,同学们,此刻,我们感觉刷子李不是在做那单调繁重的工作,而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一种艺术创造。他能把这样的工作干成一种享受,可见其技艺高超。再读一读这一部分,感受一下刷子李的高超技艺。
(生齐读)
这篇文章选自冯骥才一书《俗世奇人》,老师在带领学生发现了段中的细节描写之后,再透过字面去读,思考:你们感觉他此刻仿佛在干什么?孩子们从中感受到刷子李的技艺之高超,状态之不凡,奇人之奇,跃然纸上。这样的对话成果来源于学生的思考,学生思想的沉淀,而老师的总结尤有拨云见日柳暗花明之效。
二、唯有深对话,方能恍然大悟
“语文课应该教学生应该懂却没有懂的知识。”这句话是那样质朴,却是至理。试想,学生会的,还教,那是虚度;学生不会的,不教,那是渎职;学生不该会的,教了,显然拔高;学生该会的不会,教了,那是称职。课堂教学就是多与少的变量关系,课前多花时间研读教材、解读教材,课上才能省时高效。请看何捷老师的两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一袭黑色长裙。这里的量词“一袭”,相当于哪个量词?
生:一身,一件,一条……
师:为什么作者选用“一袭”呢?用上你们说的这些可替换的量词好吗?读一读,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不好,好像不够美。
师:是啊。知道吗,数量词也是有褒贬之分的。“一袭”用做量词时,带有高贵,典雅,端庄的意思,是能够体现居里夫人的美。看来作者的选词很讲究,也看得出作者对居里夫人很崇敬。因此,作者才会在居里夫人发现镭100周年时,写下这样一篇纪念文。
片段二:
师:先来理解“人声鼎沸”。请大家大声地自说自话。
生:【各自说话】
师:这就叫作“人声鼎沸”,你能结合刚才大家的表现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说话声音很大,很吵。
师:就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嘈杂的声音。这里的“鼎”就是古时候的“锅”。现在请大家再来合作表演“肃然无声”。
生:【全体不说话】
师:为什么这么表演?
生: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很安静,很严肃,不说话,没有一点儿声音。
师:好,大家真会学习,能结合具体的情境来理解。法国科学院由人声鼎沸到肃然无声,可见这份美丽的庄严和震慑力。
本课教材《跨越百年的美丽》是居里夫人光辉的写照。为了让孩子明白“百年的美丽”,教者对教材作了深度的解读,抓住“一袭”大做文章,既体会言语的精妙,又使主人公的高贵典雅之形象雕像般呈现。显然,这样的恍然大悟对孩子而言,既是一种直观的刺激,又是一种悠远的影响。
三、唯有广对话,方达豁然开朗
朱熹有言: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的确,对话的过程就是孩子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懵懂到开窍的过程,是孩子自我思考的过程,是文本信息与现实观照的过程。读诗,尤为如此。
在教学苏轼《冬景》一诗时,我先为孩子们讲述了苏轼与佛印的典故,孩子们听得兴味盎然,心中生疑:这样的苏轼真是糊涂之极!
是这样的吗?接着,我带领孩子们读诗,读出诗中的冬景。此后,又设疑:为何一年好景在冬季?如若不是,作者为何这样说?此时,再讲述苏轼与刘景文的情谊与刘景文此时的遭遇,苏轼作诗是为激励刘景文之用,所以此诗又名《赠刘景文》,孩子们顿时开悟:
生:“荷尽”“菊残”象征此时刘景文的处境,傲霜枝比喻刘景文不屈服的品性。
师:那么,通过此诗,苏轼想告诉刘景文什么?
生:景文兄,虽然此时你正遭遇不幸,但美好的未来正等着你!
生:景文兄,人生的起落是正常的,你看,荷花败了菊花开,菊花败了还有橙黄菊绿呢!
生:景文兄,你是傲霜枝,适合在冬天开放,放心,你的人生马上会有转机,别气馁!
……
师:是啊,诗中看似看景,实则写人,深里还寓理,苏轼还糊涂吗?
生(笑):不糊涂。
师:苏轼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苏轼,苏轼还是怎样的苏轼?
生:苏轼还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苏轼。
生:苏轼还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轼。
生:苏轼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轼。
……
吟诗声起,苏轼的才华根植孩子心中。一首诗,牵引的一札往事,宣泄的是一份情感,叙述的是一段人生。多角度的对话,直接带来的感应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豁然。
走过不如看过,看过不如感受过,感受过不如心动过。为文心动,便是共鸣。欲达共鸣,作为引导者的老师务必带着孩子在课堂上实现真对话、深对话、广对话,借助文字这个媒介,借由我们的眼和耳,口和心,去体悟语言的魅力,发现语言的奥妙,使学生在掩卷之际内心深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