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2016-04-29 00:00:00赵阳
课外语文·上 2016年8期

【摘要】《烛之武退秦师》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课的一篇古文。在这篇课文中,刻画出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以言辞说退秦军的深明大义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过程中,笔者试图引导学生以探究式的方法进行学习,领略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关键词】烛之武;退;秦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及用法;2.通过梳理文章脉络,正确认识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及辩论艺术;3.培养学生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时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深明大义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课型

新授课

三、课时

两课时

四、教学重点

通过梳理文章脉络,让学生充分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及其用法,正确认识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五、教学难点

把握烛之武论辩艺术,学习其不计个人安危得失,深明大义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教学方法:点拨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秋时期,有一位年迈的英雄,只身进入敌营,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退敌营之师,保住了自己的国家,这个人是谁?(烛之武)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二)背景导读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叙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补充课下注释1)

(三)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在未读原文的基础上,只看题目,思考两个问题:

(1)从题目来看,题眼是哪一个字?

(2)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在围绕这个题目在文中写什么?

明确:(1)题眼: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2)为什么退?怎么退?退的结果如何?烛之武是谁?为什么要让他去退?双方出军多少?(生自由作答)

2.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正读音。

3.请结合课下注释,阅读课文,简单了解文章大意,并思考如下两个问题:

(1)理清文章中一共提到了几个人物?他们分别归属于哪个国家?

(2)请为每个段落概括大意。

明确:(1)共出现10个人物,分别归属于3个国家。①晋国(军函陵):晋侯(晋文公:姬重耳)、晋君(晋惠公:姬夷吾)、子犯(狐偃;大夫;重耳之舅;陪其逃亡,助其登位)②郑国:郑伯(郑文公:姬踕)、佚之狐(大夫)、烛之武(大夫)③秦国(军氾南):秦伯(秦穆公:嬴任好)、杞子;逢孙;杨孙(大夫)。

(2)①秦晋围郑的严峻形势及原因。(为什么退)②佚之狐举荐烛之武,临危受命。(谁去退)③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如何退)④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退后结果)

(四)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辩论艺术

细读课文,分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与学生自己提出的相似)

(1)秦晋为何要包围郑国?(2)烛之武是如何出场的?烛之武对退秦的态度是如何的?最终他又是如何答应郑伯退秦的?(3)烛之武用什么理由说服秦伯退兵的?(4)从全文来看,烛之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5)晋文公最终为何会退兵?

明确:(1)为何退(背景原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出示ppt,展示地图,介绍背景原因)(2)①烛之武出场: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②烛之武态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③郑伯劝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3)烛之武智退秦师:①亡郑于秦无利: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②亡郑于晋有利: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③存郑于秦有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④离间秦晋: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⑤晋贪得无厌: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4)烛之武:大义大勇大智之人。赞扬其在国家危难之时,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师的爱国主义精神。(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5)晋文公退兵原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五)探究本文,写作特点

1.伏笔照应,组织严密。如在开头部分写入秦晋围郑的事件背景,埋下伏笔,暗示后文晋军撤退的结果;2.波澜起伏,生动活泼。如烛之武在答应郑文公劝说秦君前的牢骚、烛之武劝说秦君时的语言艺术,层层递进,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3.详略得当,说理透彻。课文重点描写的是烛之武劝退秦师的言辞这一情节,其他部分则是简略描写,一笔带过。

(六)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感受到了烛之武在言辞上的杰出才华及其深明大义的爱国情怀,我希望各位也能够成为烛之武这样的人,能够能言善辩,掌握语言的艺术。

(七)课后作业

1.总结本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2.推荐阅读《触龙说赵太后》《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感受辩论艺术之美。

作者简介:赵阳,女,1992年生,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