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锦后旗村镇名称语言文化特性浅析

2016-04-29 00:00:00刘昱
课外语文·上 2016年8期

【摘要】地名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杭锦后旗历史悠久,地名结构种类繁多,地名文化内容丰富。文章从杭锦后旗村镇名称入手,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其运用的修辞结构并探析其背后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杭锦后旗;地名;修辞;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杭锦后旗,地处河套平原,位于巴彦淖尔市西部,南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隔黄河而望,北于乌拉特后旗交界。“杭锦”即“杭盖”,系蒙语,意思是“水草丰美的地方”。①杭锦后旗原为米仓县,1953年划归杭锦旗,后因黄河阻隔,两岸交往管理不便,于是将杭锦旗以黄河为界一分为二,黄河以北设杭锦后旗。全旗辖陕坝镇、头道桥镇、二道桥镇、三道桥镇、沙海镇、双庙镇、蛮会镇、团结镇、蒙海镇在内的9个镇以及太阳庙农场,辖园子渠、三角城、东方红、民主、联合、和平、红太阳等在内的107个行政村。杭锦后旗村镇名称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反映着一定时期的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

一、杭锦后旗村镇名称的修辞格

(一)比喻

比喻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比方,也就是运用联想、想象的方法,把想要表达的事物或说明的概念,与另外一种在特征、功能或道理上类似的形象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表达所要说明的意思。比喻能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具体,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地名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能够使地名更加形象,便于记忆,同时,也能形成地方独具魅力的特色。如“满天红”,因当地盛产枸杞,枸杞成熟之际,田地里一片火红,成为当地亮丽的风景线,因此也作为当地的命名依据。再如“三角城”“尖子地”均因其村落地界形状而是三角状和尖子而命名。

(二)借代

借代就是借此代彼,及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用与之关系密切的其他事物来代替,这互相替代的二者之间存在相关性。借代是地名命名中使用的重要的手段,在杭锦后旗的村名中,运用借代修辞的地名可分为如下几类:

(1)渠道、桥梁代地名。

以山、水为参照物命名是汉语地名由来的一大特色,河套地区雨水稀少,临近黄河,多是利用黄河水灌溉,开渠引水就成了引黄的手段。据资料记载,旧时河套地区的公有大渠十三道,私有渠三十道,大大小小的渠不计取数,光渠的名称就有七十多种。水渠的出现,构成了杭锦后旗地区地名来源的一个渠道,如西渠口、新渠、公益渠等。还有表方位的如:东渠、西渠、中南渠等。有渠便有桥,桥架于渠之上,连通渠两岸,因此,以桥命名也成为杭锦后旗村落名称的一大特色。头道桥、二道桥、三道桥均是杨家河上架的桥,以其建成的先后顺序分别命名。类似还有巨和桥、民治桥等。

(2)寺庙代地名。

藏传佛教——喇嘛教是内蒙古地区部分蒙古人信仰的宗教,在传播过程中各地兴建起不少庙宇。双庙镇,原为召庙公社和太阳庙公社,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时合并。召庙,相传,蒙古族在此建有一座召庙,后以该庙代指该公社。太阳庙也是因为当地曾建立过一座庙,称为“太阳庙”,意在祈求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蛮会镇,“蛮会”系藏语,清末此地有喇嘛庙,俗称嘛呢会,成村后逐渐演变成蛮会。

(三)象征

象征,即借用某种具体可感的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人或事理,以此来寄托真情和深刻的寓意。杭锦后旗地名中很多涉及象征这一修辞手法,如“东方红”“太阳升”是以二道桥镇为分界的两个村,以太阳来象征毛主席的丰功伟绩,抒发了民众对于主席和共产党的感激之情。“团结”“富民”“繁荣”“联合”“富强”等,这一类地名通常是在建国初期出现的,寄托了人民渴望丰收,团结一心,鼓足干劲建设繁荣、富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决心以及对于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歌颂。

二、杭锦后旗村镇名称的文化特征分析

(一)方位观念

地名中含有方位词,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加准确方便地识记村落所在的位置,如东、南、西、北、上、下、前、中等方位词就常常出现在村名中,如西渠、东渠、城西、西渠口、华西等。自古,在人们心目中,以中为正,东西相对,南北相对,体现了民族传统文化中对于方位的重视,也反映出传统文化中强调平衡、追求对称的心理。

(二)宗教制度

邢福义等人所著的《文化语言学》指出:“宗教信仰是一种精神现象,属于文化的心理层面,它的强大凝聚力能使一种文化长久得以保持自己的特点,它的渗透力则易使一种文化染上它的印痕。”②杭锦后旗人口中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占2.2%,自16世纪后半期以来,藏传佛教传入内蒙古后,蒙古族聚居地就建立起了大量的寺庙,成为蒙古族人民活动的中心,召、庙的建立以及以召、庙为名的地名的形成反映出不同民族的融合以及人们心中对于自然以及神灵的尊重和敬畏。

(三)社会文化心理

杭锦后旗地名中有大量的反映一定历史背景的地名,诸如太阳升、东方红、繁荣、团结、光荣等,语言是社会文化的反映,这类地名真实地记录了杭锦后旗的历史沿革和变迁,也折射出人们心中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追求和谐、团结的人际关系,向往富强、繁荣的生活的民族心理。

注释

①李卉青.承泽黄河的村落——内蒙古杭锦后旗双庙镇继丰村调查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4).

②邢福义,周光庆,吴振国.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志编纂委员会.杭锦后旗志[M].北京: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9.

[2]李俊义,李树新.内蒙古盟旗名称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4.

[3]鲁青.内蒙古地名简述(汉语地名部分之一)[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1977(5).

作者简介:刘昱,女,1991年生,内蒙古包头市人,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语言学。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