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学校教育中,关于是否运用教育惩罚,历来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不加分析地肯定或者否定它,都是不正确的。本文试图就教育过程中,是否运用惩罚手段以及如何巧妙运用惩罚手段提出思考。
【关键词】教育;惩罚;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在甲骨文中,“教”是个会意字,就像是一只手拿着教鞭,“子”的上面有两个叉,表示被教鞭抽打的象征符号。也就是说,“教”,本身就带有惩罚的意味,惩罚,是“教”的一个组成部分。
当下,教育界普遍倡导“赏识教育”,认为教师应以平等、民主的心态和学生对话,往往认为惩罚是对学生主体意志和力量的否定,是教师单边意志的体现。然而,提倡“赏识教育”,是不是就意味着不能惩罚?人不可能不犯错,那么犯了错,又该怎么办?因为有“禁止任何形式的体罚学生”这条高压线在,许多老师不愿罚也不敢罚。这就常常出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犯了十分严重的错误,本该严厉地处罚,然而学校却只是轻描淡写,而学生犯错成本低,也就导致了屡教屡犯。
笔者认为,在提倡激励、赏识教育的同时,不应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不应以其有“弊”而放弃其“利”,关键不是考虑“要不要惩罚”的问题,而是该考虑“学会如何正确、巧妙地运用惩罚”,使“惩罚”的度、量、序、式得到规范。
一、教育惩罚的出发点在于“爱”
应该来说,让孩子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任,成为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是教育的职责,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惩罚也是一种爱心关怀。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也是教育的良机。教育者在实施惩罚的过程中,应以“爱”为前提,保持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尊重。中国历史上的私塾老师对于学生犯错,常用的方法就是“打手板”,学生们对先生的戒尺都是十分敬畏的。作家魏巍就曾在《我的老师》中,描述了“蔡老师”对“我”的惩罚:“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敲在石板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儿童其实也会观察,教师首先应以一颗宽容的心来看待学生的错误,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不可多用,不可滥用,在关爱的前提下对儿童的不良行为使用强制措施。
二、教育惩罚的目的在于“教育”
教育惩罚是基于惩罚引申出的一个概念,也就是说,它是在“教育”这一背景下进行的,所以教育惩罚虽有惩罚本身的性质,但归根结底,应注重其“教育性”。著名解剖生理学家麦克劳德小时候,偷了校长的狗杀了,原因在于想看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子。校长知道后,并不是谩骂责罚,而是罚小麦克劳德把狗的血液循环图及骨骼图画出来。这样的惩罚方式有效保护了麦克劳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培养了他“不怕犯错、善于改错”的品质。富有人性化的惩罚方式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针对受教育者的错误行为或违规行为,教育者通过某种方式,使其受到警示,矫正其错误行为,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才是教育惩罚的应有之义。
三、选择教育惩罚的方式要慎重
当前,社会对于“教育惩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误区,不少教师惩罚学生的方式是从自己受教育的经历、教育经验得出,难免沿袭传统打骂的方式。合理的惩罚应从理智出发,既要避免过轻也要避免过重、过多。如果在教育法规中,赋予教师惩罚学生的权力,明确规定教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什么样的方式惩罚学生,也就能有效避免“惩罚”的滥用,避免造成对学生身心的伤害。
四、切勿混淆惩罚与体罚
惩罚和体罚的目标虽然都是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而采取的强制措施,然而,二者却有本质的区别,其中的关键在于体罚损害了受罚者的身心健康,学生在外力迫使下被动地改正错误,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而惩罚则立足于受教育者身心健康的发展,不仅是为了制止某种错误行为,更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品行。夸美纽斯提到,“学校不应该充满呼号与鞭挞的声音”,学生是成长中的个体,他们不可避免会犯各种错误,严厉的惩罚大多数只能暂时抑制某个反应,而正确的惩罚更是一种预防教育,它从细微之处着笔,有效、及时地修正不良行为的发生。
五、总结
适当的教育惩罚能够及时有效遏制学生过错行为的蔓延,惩罚不是目的,只有科学地理解“惩罚”的内涵,选择合适的惩罚方式,才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才有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吴珊鸿,现就职于福建省泉州市晋光小学。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