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三年级开始就要写作文了,就要进入篇的训练了,就再也没有图可以依了。学生们或多或少都有些惧怕心理,害怕不知道要写什么,害怕内容不丰富,害怕没有重点等等,似乎是难于上青天!面对这样的问题我把口语交际和习作结合起来进行转换。
【关键词】口语交际;习作;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小学中段也就是三四年级的习作要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比较低段的习作要求:“对写话有兴趣,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提高了很多。
孩子们通过一二年级的写话训练已经有一定的习作基础,但这是建立在低年级写话训练时,都是有图可依的,再不会写的孩子只要能把图上的内容写清楚就能有几句话了,学生是“有米可炊”的。从三年级开始就要写作文了,就要进入篇的训练了,就再也没有图可以依了。孩子们或多或少都有些惧怕心理,害怕不知道要写什么,害怕内容不丰富,害怕没有重点等等,似乎是难于上青天!面对这样的问题,我把口语交际和习作结合起来采取了以下尝试进行转换。
一、才下“口头”
(一)练“口头”
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但每个孩子由于自身素质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参差不齐,而往往那些不会说的孩子写作能力也不行,所以要训练他们的习作能力练“口头”是非常必要的。练“口头”要先做到口齿清晰,对于还不能做到的孩子就请家长帮忙每天晨起时读一小段文章,一周至半个月随意抽取一篇文章检查朗读情况,发现这部分孩子的朗读能力有明的提高。已经做到这步的孩子要求就不同了。一周的语文课中我会留下两到三次的3分钟时间,让一个孩子就自由的内容进行一场小型“演讲”,内容可以是简单的小故事,可以是几天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趣事,还可以朗诵优秀的古诗文,只要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就行。“演讲”进行到半个学期后,还增加了孩子的问答环节。这样一学期训练下来,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二)有“念头”
课本里的单元习作的主题几乎和本单元的口语交际的内容有关,要想让孩子们把习作写好,口语交际课就不能马虎。在边进行口头训练任务的情况下,口语交际的教学时也要注意吸引孩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们说都不爱说,又何谈要乐写呢?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做不同的准备,有老师的准备,也有孩子的准备,而这些准备都是为了让孩子们的心中有想要说的“念头”。比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观察中的发现》,上课前一周把学生分为两组:植物和动物,并给出任务。动物组的孩子观察家里的蚂蚁,植物组的自己准备绿豆泡在杯子里后再观察绿豆的变化。经过自己仔细地观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观察收获要分享,想要说的“念头”一天比一天深刻,这样再进行口语交际效果可想而知了。
二、确上“笔头”
(一)画“由头”
在学生能做到“我口说我心”时,就要让他们能“我手写我口”,但会说不一定能写,面对这样的孩子,要把习作的难度降低,介于写话和写作之间,在写作前多一个任务,画出他们自己所说的画面,让他们根据这个“由头”来写。还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秋天的图画》,在进行完整的口语交际后不会写的学生,让他们把自己印象深刻的,存在自己脑海里的秋天景色画出来,让他们在有图可依的情况下完成习作。这样不仅降低了习作难度,还提高学生的习作自信心,对习作的惧怕心理降低了。
(二)练“笔头”
有了写作的“由头”还是不一定能把作文写好,这还关系到孩子的词汇量、表达方法、修辞方法甚至到写作方法,这就要求学生要做到基本的“三多”。
1.多积累。积累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阅读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对这篇文章有感受、有体验,进而记住了这篇文章里用得好,用得妙的词语、句子,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阅读过程,是潜移默化的。低年级时,孩子们的阅读篇目是统一的、由老师指定或推荐的,在共读时,有意识地指导孩子哪些词用得妙,哪些句子用得好,并让他们摘抄下来,就这样坚持一段时间,进入中年级放手让他们自主阅读,自行摘抄,定期检查,你会发现孩子们已经有了可观的积累可以在写作中运用了。
2.多动笔。语文课程标准标明进入第二学段后“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但一年16次的习作训练就想让孩子的写作能力提高,这才是真的难于上青天!所以在课内要求的16次习作外,必须寻求让孩子多动笔又不增加负担的机会。近年来都提倡素质教育,要孩子全面发展,不再死读书,学校里各种活动应接不暇,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几乎每两周就有一次或大或小的活动举办。孩子们或参加或旁观,都置身在这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对这些活动都有自己的感受。我有意识地挑选几个孩子们兴致较高的活动,活动后进行一次小型“总结会”,让孩子们来诉说自己的感受。参加的孩子说着自己比赛的心情、过程甚至欣喜、遗憾,旁观的孩子补充,后每个孩子站在自己的角度来写写与这个活动有关的人、事、物,这是大动笔。其余的活动、节日也不要放过,就让孩子们以日记的形式写,这是小动笔。这样一学年下来,每个孩子动笔的次数多了,写作的难度就降低了。
3.多修改。修改初期的指导要细致,先找来几篇有明显病例的文章,带着孩子们一起修改,不仅仅是修改语序,在修改时还要注意渗透习作的表达方法、修辞方法、文章结构等;在孩子们都理解了修改文章的目的及基本方法后要采取自评加小组评,也就是自我修改后再让本学习小组的其他成员再次修改。口述表达你对他人的修改意见,再用三句话写在相应作文下,这样每个孩子都能多接触到三篇习作,修改的面广了,口头训练也没有落下,修改作文的能力提高了。
总之,三年级的习作入门要循序渐进,走低看高,把握好着“口头”和“笔头”的训练,二者必须是相互依靠的,这样孩子们才能无所畏惧地进入随心习作、快乐表达的殿堂。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