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读写结合,让阅读和写作“比翼双飞”

2016-04-29 00:00:00林伟萍
课外语文·上 2016年8期

【摘要】读与写是小学阅读教学的两项基本点,两者之间相辅相成,读是写的基础,只有在读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因情动而辞发;写是读的趋向,只有为写服务的读,才能凸显读的真正价值。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抓住读写结合点,加强读写结合的训练,既是对文本阅读理解的深化,更是对写的能力的促发,是一箭双雕的双赢之举。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叶圣陶老先生曾在《兼论读和写的关系》中指出:“语文包括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读写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根本方法。” 读与写是小学阅读教学的两项基本点,两者之间相辅相成,读是写的基础,只有在读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情动而辞发”;写是读的趋向,只有为写服务的读,才能凸显读的真正价值。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读写结合的训练,既是对文本阅读理解的深化,更是对写的能力的促发,是一箭双雕的双赢之举。然而,笔者发现,在阅读教学中,多数教师对于读写结合的关注度不够,上课归上课,作文归作文,“读”与“写”基本脱离。即使有一些关注练笔训练的课堂,也缺少较为系统的训练指导,训练大多游离于文本之外。

二、读写结合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重读轻写。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语文课堂中“满堂灌”的现象大大减少。但是要把课文“讲深”“讲透”的观念仍在许多教师的头脑中占主导地位。为此他们在备课时广收资料,课堂教学时注重口头交流和朗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篇章结构、语法等方面下大功夫,却忽视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更别提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笔写作了。

误区二:读写分离。有部分教师,只重视阅读积累,认为写作能力就能自然得到提升。或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中以写作为中心,认为阅读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写作能力,教学基本上围绕写作训练展开,阅读成了写作的附庸,最终导致语文阅读与写作的分裂。

误区三:方式单一。有些老师在课堂上能有意识地进行读写结合,但往往方式都比较单一,仅仅是简单课文经典文段的仿写或课后续写,学生常常不知如何入手,或者单纯的引用文段的构段方式或遣词造句方式,很难有真情实感,这同样达不到习作能力的提高。

本文旨在通过对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走出以上教学误区,找准读写结合点进行研究,就典型课例进行解析,探索合理运用读写结合策略的方法,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达到双赢!

三、找准读写结合点,合理运用读写结合策略

在阅读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学生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可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其实,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进行读写结合很好的典范。实现读写结合,关键还在于深度挖掘这些课文典范,找准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捕捉学生的真情实感,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如果能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灵活地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把握读写结合切入的时机,将更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利用课内阅读教学,抓住读写结合点,进行写作训练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以期达到使学生阅读和写作同步提高。

(一)提纲挈领法

很多文章中往往有一句或更多体现课文中心思想的语句,例如《葡萄沟》的中心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笔者让学生以该句总起,根据课文内容写一段话。这种做法既锻炼了学生的复述和概括能力,又深入浅出地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触景生情法

教材中不乏具有较强感染力的课文,它们会激起学生高昂的情绪,引发学生强烈的共鸣。例如《炮手》一课,笔者布置了《我想对炮手说》或《我想对将军说》的课堂练笔,这种渗透文本的题目,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而且使学生在写作时左右逢源,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达到了较好的读写结合效果!

(三)移花接木法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该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例如,教学《草原》第一自然段时,笔者要求学生找出其中的好词佳句,并使用它们当场写一段话,这种方法锻炼了学生挖掘文本、组织文本的能力。

(四)乘胜追击法

有的课文结尾处耐人寻味,可以沿着作者思路来续写。例如,教学《生死攸关的烛光》时,结尾处笔者就设计了让学生针对当时的情境,结合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故事的曲折变化等进行续写的环节,学生不仅乐于动笔,而且更加理解“生死攸关”的含义, 对文本的感悟更深。

(五)李代桃僵法

对于同一文本,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另一种表现手法,李代桃僵地进行创造性的写作,加深对文本的解读。例如,在教授古诗词时,叙事性比较强的诗《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等,笔者选择让学生把他们改写成现代叙事的文章,并与原诗进行比较,充分地感受到唐诗宋词的魅力及我中华文化古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同时这样增强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做到了融会贯通。

总之,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一条成功之路,读写结合能使学生的读与写两种能力互相迁移,相互促进。不论是阅读教学时的积累、练说还是写作,抓准文本的读写结合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机,激活儿童的情感记忆,是构建高效互通的读写结合的基础。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心存有读写结合的意识和策略,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读写结合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经常进行有序的读写训练,一定能让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比翼双飞”!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杨义才.注重读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J]考试周刊,2012(32).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