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教师提问对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学效率的高低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而教师的引导离不开课堂的提问。换句话说,教师的提问在课堂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是当前我们课堂提问存在很多问题,不但没有起到促进学生思维,推进教学的作用,反而滋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加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较多无效问题
有的教师经常向学生提“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是什么”等问题。表面上课堂热热闹闹,实际上好多同学只是随声附和,根本没有动脑子思考。结果,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养成不愿动脑的习惯。可以说,这样的问题没有多大的价值。
(二)提问没有面向全体学生
有的教师害怕课堂提问出现冷场,影响教学进度,总是单纯向个别优秀学生提问,忽视了其他学生。这么做确实让教学过程进展得十分顺利,殊不知,却造成大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地去思考,去参与,而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致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每况愈下。
(三)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有些老师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只关注自己的教,不注重学生的学。他们提出问题后,急于让学生回答,或者在学生一下子没有想到时,就急于在全班说出自己的理解,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提高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一些策略
(一)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课堂教学提问不应是随意的,而要精心设计,合理规划;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并且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这是课堂提问是否有效的先决条件。如《祝福》这一课需要达到“学习人物刻画的方法”“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等目标,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些目标来提出不同的问题。为了完成“学习人物刻画的方法”这一目标,我重点引导学生研究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我让学生划出有关的语句后提问:在三次肖像描写中,鲁迅先生是怎样用“画眼睛”的技巧写出祥林嫂的眼神变化的?学生通过比较祥林嫂三次的眼睛,就可以学习鲁迅先生“画眼睛”的高超技巧了。为了让学生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我设计了“分析祥林嫂死因”这样的环节,提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最终死在了雪地里,那么害死祥林嫂的凶手到底是谁呢?有人认为是鲁四老爷,有人认为是祥林嫂的婆婆,也有人认为是柳妈,针对这一问题你的看法又是什么呢?对课堂提问有了精心的设计,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
提问要精心设计,不仅要对问题的内容精心设计,而且对提出问题的形式也要精心设计。
课堂教学的提问应善用各种形式,尽量避免“是不是”“为什么”“是什么”等刻板的句式。一个问题提出的发问语言可以是疑问式,也可以是反问式、商讨式的。例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别里科夫的哪些言行特别有趣?他的“怪”表现在哪些地方?又如教学《鸿门宴》一文时,我提出这样的假设:假如项伯没有把项羽要攻打刘邦的信息告诉张良,事情会怎么样发展呢?假如在鸿门宴上,项羽听取了范增的意见,事情又会怎么样发展呢?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类似这样的提问形式比较新颖,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二)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每位学生都是课堂的一分子,虽然他们的水平有差异,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应该要顾及整体,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设置差异化的提问。对一些水平略逊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回答较容易的问题,并鼓励他们尝试难度较大的问题;对于水平较好的学生要求相对拔高。这样才可以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参与到问题探究活动当中。例如教学《声声慢》时,对于水平略逊的学生,我让他们找意象,并肯定他们的努力。对于水平较好的学生,我就要求他们结合有关诗句谈谈这些意象的特殊意义。再如教学《赤壁赋》时,对于水平略逊的学生,我让他们解决字音、重点字词的问题。对于水平中等的学生,我要求他们找出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并回忆学过的相关句子。对于水平好的同学,我要求他们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的生命观和宇宙观。这样的提问方式就顾及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任何教学环节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教师提出问题后,应当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有时候答案不是最重要的,思考的过程和方法显得更主要。不急于求成,也无法急于求成,我们只有在不断的耐心的训练中才能提高学生的水平。例如教学《故都的秋》时,我引导学生找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之后,要求他们朗读第三段,并思考“秋院图”是如何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的?这一环节应设置至少五分钟的思考时间,然后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决不能越俎代庖,不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就把答案和盘托出,一定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
(四)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一定要给予充分肯定,在充分肯定的同时还要指出其不足,提出期望。切不可对回答错误的同学白眼相待,也不能乱表扬,更不能不加点评,直接让其坐下。教师应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又指明努力方向。例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学生朗读完后,我给出的评论是:“你的声音很具有磁性,读出了词中的惆怅之情,可是却未能将词中旷达之情演绎出来,希望你再好好感受苏轼积极面对人生的洒脱之情。”类似这样的评价既肯定了学生的优点又指出不足,让学生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美国教育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所认为:“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我们一定要利用好“提问”这一手段,来促进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