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曾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教师一直发挥着传授知识、传播文化、传承文明、解惑答疑的重要作用。然而,传统意义上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已越发不适应教育改革的客观需求。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以飞快的速度递增,“传授知识”已不再是教师首要的任务。新时期,教师育人的任务是培养自主创新意识较强的高素质劳动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角色定位正受到时代的冲击和教育改革的挑战。为此,本文结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系统阐述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
【关键词】角色转变;教师角色;初中语文;新课改;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改要求教师自觉转变教学观念,重新定位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以不断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对角色进行重新审视和科学定位,树立正确的角色观,以多重角色的新身份彰显新课改的理念和内涵,由以往的“解惑答疑”转变为如今的“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习惯、磨炼精神”,进而精确地把握教学活动的新角色。
一、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新课程改革明确规定,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是扮演教学的组织者角色。这个“组织者”侧重于为学生科学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审慎编制教学方案、实施可靠的教学方法,最后实事求是地完成教学评价。教师不再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任务,而是为教学服务;学生的学习也不再完全依赖教师,不再受教师支配。另外,新课改高度重视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设计,既然教学方式有了根本性地改变,变为学生主导教学,那么教学目标也要紧密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来制定。实践表明,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是教师发挥角色作用的重要前提,只有科学巧妙地组织好学习活动,协助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才能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
例如,学习苏教版七年级《登岳阳楼》时,在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切不可逐句地为学生翻译,而是首先告知学生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待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句的翻译问题。弄清文章的含义后,学生们还要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教师要提醒学生熟读课文,重要段落要求背诵,并找出课文中富含哲理的名句。当然,鉴于初中学生普遍认为文言文学起来难度大、理解困难,教师可向学生们事先介绍作者杜甫当年的经历以及遭遇,帮助学生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进而为准确揣摩文章主旨提供帮助。总体而言,教师扮演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角色,有助于营造自主学习的新课堂,彻底改变了“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师仅参与组织课堂和启迪学生思维。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毋庸置疑,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并非让学生掌握过多的学科知识,而是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与技巧,这能使学生受益匪浅,同时也从本质上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时刻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由过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现在的教学指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放权,在组织课堂活动的同时,针对学生在自主探究或经过一番思考仍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开展必要的指导,以使学生活跃思维,教学难点便会迎刃而解。
例如,学习苏教版八年级《陋室铭》时,当学生们自主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时,有不少学生不懂得最后一句“何陋之有”的“之”字是什么含义。教师通过对每个小组的学习进度进行摸底后发现学生们普遍对这个问题存有疑问,就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大家解释:这句话是一个倒装句,字面意思是“有何陋之?”,翻译成现代汉语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字充当宾语前置的标志,本身无实义。学生们顿时恍然大悟,同时也对文言文中倒装句和虚词“之”字的多种用法有了新认识。可见,在每位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之后,教师再集中讲解学生们遇到的困难,有利于更好地启迪全体学生的智慧,使之更加牢记教学难点。
三、教师是教学资源的挖掘者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本领,而学生们拥有这种能力必然要靠实践。语文作为母语,又为挖掘教学资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学生们随时随地都能拥有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教师首要让学生多接触语文教材,在语文实践中掌握学科规律。与此同时,还要善于开发课内外一切有益的教学资源,以家庭、学校、社区为平台,深入挖掘学习资源,实施综合性较强的学习活动,以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多语文实践的机会。
例如,学习苏教版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作为一篇与生活关联密切的事理说明文,教师要摒弃以往单方面开发课内资源的做法,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校园或城市花园里的花朵,并结合课文中所描述文字,在观察的基础上弄清其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原理,进而掌握全篇课文。所以,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创造性地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好、用好语文。
四、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
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师不能再将学生当成知识接受者,而是要将其看作一个灵动的塑造者。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学会增强人文关怀,不再片面注重学生掌握过多的知识量,而要着力塑造学生们的灵魂、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将学生的个性塑造得活灵活现,使学生领略语文教学“育人”的强大作用。
例如,学习苏教版八年级《背影》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投影设备为学生播放《背影》的电视影像片,使学生们领悟至爱亲情。学生们亲见一个个温馨、感人的画面,脑海中再现文中场景:父亲无微不至地疼爱儿子,儿子时时牵挂父亲。通过直观清晰的影像资料,不但使以较短的时间掌握了全文,更使其从中汲取了精神养分,不断完善自我,塑造美丽心灵。
五、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将自身角色的转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开发者以及学生灵魂的塑造者,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再立新功。
参考文献
[1]杨大川.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J].中国校外教育,2016(10).
[2]邹万香.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研究[J].才智,2014(36).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