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文言文教学由于古今语言环境的差异,加上教学方法的单一,学生学得枯燥乏味,如何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自主探究学习,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成了语文教师的迫切需求。笔者对初中文言文进行梳理分类,并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课堂激趣法:课题表演激趣法、影视作品激趣法、课题辩论激趣法、合作竞争激趣法、绘画涂鸦激趣法、故事再创激趣法等,不仅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积极性,还加深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文言文;趣味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言文是现代汉语中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精髓。文言文学习除了促使学生积累、丰厚文言学识之外,在增加文化积淀,夯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上,对学生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此,《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文言文教与学成了教师最困惑、学生最苦恼的事情。
一、文言文教学困境
(一)语言环境差异巨大
文言文的语言环境距离我们实在太远,学生除了在课本中接触文言文外,生活中无法接触文言文,更不可能以文言为媒介进行思维和交际,客观上存在着时代隔离感。没有适宜的语言环境的熏染,很难形成有利的语言感悟力,客观上造成了文言文的陌生化和隔
阂感。
(二)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教师过分注重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在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中,不管是对文章细部的了解,还是总体的把握与感悟,都以识记为主,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学到的大部是教师或课本提供的“结果”,并且缺乏深入理解和运用的“过程”。在这种单一性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更让学生对文言文慢慢地形成排斥心理,从而自觉不自觉地疏远了文言文。
二、文言文趣味教学的必要性
改变初中文言文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成了语文教师的迫切需求。
(一)新课程标准呼唤趣味性教学
新课标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
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将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
(二)教学现状呼唤趣味性教学
目前文言文课堂教学大量存在着:大部分教师一味地包办讲解和强化落实文言文的词义、句意、句式,过分注重应试训练,课堂教学进行逐字逐句翻译把课堂变得异常沉闷枯燥,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又敬又怕;教师的课堂教学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从而使得文言文成为学生学习的压力与负担,学生只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而对于文言文主题的理解、内涵的品析更是无从谈起。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趣味性教学,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成了当前文言文教学的迫切需求。
(三)语言环境的差异性呼唤趣味性教学
文言文和我们现代汉语相比,不论是字词的意思、修辞的应用,还是语法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初中学生尽管在小学接受了些许简易文言文,但是随着初中文言文篇目的增多以及篇幅的扩大,使得学生非常不适应初中的文言学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动力越来越小,排斥性也越来越大。又因为语言运用习惯的改变,日常交流不需要运用文言文,造成文言运用的断裂,学生对文言文更加产生了陌生感和距离感。
基于当前文言文教学存在的困境,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觉得,增强文言文趣味性教学意义重大。
三、文言文趣味性教学实施策略
针对初中文言文的教材编排,笔者尝试根据文言文题材、文体的不同,将人教版初中文言文进行分类。以期根据分类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趣味教学。
(一)文言文教学内容分类
笔者梳理人教版初中文言文,根据题材、文体大致划分为:
1.人物传记类:《〈世说新语〉两则》《孙权劝学》《口技》《核舟记》《五柳先生传》《唐雎不辱使命》《陈涉世家》《公输》《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隆中对》《出师表》。
2.议论明志类:《论语(十二章)》《陋室铭》《爱莲说》《马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大道之行也》。
3.物理说明类:《虽有佳肴》《河中石兽》。
4.写景抒情类:《桃花源记》《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观潮》《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
5.寓言故事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狼》《伤仲永》《石壕吏》《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愚公移山》。
(二)趣味性教学分类实施策略
为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根据文言文不同的文章体式,笔者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激趣方法:
1.课堂表演激趣法
教学人物传记类、寓言故事类文言文,可以让学生把文言文的内容编写成白话剧本(课本剧),让学生在理解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前将文言文改编为课本剧,进行自编自导,在课堂上进行创造性的表演。该种教学策略不但能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字词句,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如教学《石壕吏》时,让学生课前将该文改编成剧本模式,分组进行角色创作,再由几个学生汇集成一个剧本。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从创作到排练,无一不是积极投入。通过课堂表演,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入的解读,甚至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些学生将杜甫暮投石壕村的环境描摹得很凄凉,加上学生们找的背景音乐,很好地渲染了当时的环境;有些学生将“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一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有些学生还在表演结束时,用老者苍老而又无奈的音调说了句:“这样纷乱的战况,何时才能到头啊?”这些,传统文言文教学模式所无法诠释的内涵,在学生们的再创造过程中展现得更直观、更细致。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在表演中巩固知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使文言文教学展现了语言的无尽魅力。
2.影视作品激趣法
影视作品激趣法是指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将有关的影视素材穿插于课堂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些影视素材既可以是影视作品片段,也可以是影视作品中的主题曲或是影视作品的介绍。如学习《出师表》《陈涉世家》等历史人物类文言文,就可通过影视作品的导入、穿插等方式,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出师表》时,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中的“白帝托孤”片段,影片中刘备在病危之际,气息奄奄,双目含泪,恳切地对诸葛亮说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面对刘备此番临终嘱托,诸葛亮大为震撼,诚惶诚恐,恭敬地说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通过这段视频的播放,让学生深刻感知诸葛亮与刘备之间的君臣之谊,以及诸葛亮临危受命之重任。视频播放后,学生对于诸葛亮《出师表》中的情感有了一个大概的把握,也更体悟到了诸葛亮对后主刘禅的良苦用心。通过播放影视作品片段,不但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通过直观地还原历史过程,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人物形象,也更好地把握了时代内涵与课文主题。
3.课堂辩论激趣法
教师通过创设课堂辩论活动,引导学生投入学习,从而激发兴趣。辩论,是一种能让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很好提高的活动。初中学生具有好胜心强等心理特点,为了战胜对手,他们会积极地去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比如搜索与文章相关的作品,或者与文章相关的人物事迹等。这种辩论式的激趣法,适用议论明志类文言文的教学。在开展相关课堂教学辩论前,先跟学生明确辩题、双方组员、辩论的有关要求及获胜方的奖励等,用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马说》时,笔者就“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句,让学生围绕“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和“世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两个辩题进行激辩。学生兴趣浓厚:正方针对文中人们不识千里马的表现作为论据,旁征博引,将历史中无数被忽视的“千里马”引入课堂,作为观点的佐证,完美地总结了“世上如若没有伯乐,就压根没有千里马”一说,赢得了阵阵掌声;反方的学生同样不甘示弱,针对正方所提出的历史中被忽视埋没的千里马的事例进行辩驳,认为既然已经被称为千里马了,那又如何“先有伯乐”了?针锋相对的辩论扩大学生的思维容量,激发学生的智慧并学会去验证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辩”激趣,以“辩”促学,让学生积极思考,相互探讨,不断促使他们对文本的思索。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各自寻找立场,并搜集相关材料。这种教学方式,既能让学生吃透文本,亦能让学生在辩论中体会古人的智慧,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
4.合作竞争激趣法
该法充分利用班级的互助合作小组开展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六人一组,充分利用组员间的合作、组间的竞争关系,最终给优胜组以奖励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样的一种竞争模式,对于稍显枯燥乏味的事理说明类文言文,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如在教学《虽有佳肴》时,我利用小组合作竞争的关系,将字词、翻译及文章内容的理解指派给班里的六个小组,充分发挥组内互相答疑、组间互相质疑竞争的特点,将文言文的各相关知识点落实下来。在此过程中,学生们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乐于享受这样的一种竞争状态,课堂中,一改学习此类文言文的烦闷的气氛。
5.绘画涂鸦激趣法
所谓的绘画涂鸦,是指不要求学生能画出具有很高艺术性、写实性的景物画,而是取其形,绘其形,让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绘出文章所描述的景物,将作品展现给全班同学,并能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设计意图,评出奖次,加以鼓励。这种课堂激趣法,适用于写景抒情类文言文的教学。例如在执教《与朱元思书》时,我就尝试让学生就文中的山、水进行涂鸦式的创作。学生因为读到“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一句子,感受到了水的流速之快。而为了表现出水势的湍急,有学生甚至用了动画制作原理进行展现:他们绘出了几幅画,并将几幅画快速地翻动制造出动态效果来展示水流湍急的特点。在学生涂鸦过程中,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讲解,学生们自然而然对于文中山水的特点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更能形象地感受到吴均笔下山水之美,无怪乎使他产生了“望峰息心”“窥谷忘反”之心。我想,绘画涂鸦式的激趣法,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更能使学生体会文中展示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6.故事再创激趣法
寓言故事,以其简洁的语言、无尽的故事韵味取胜,这些文言文,是学生们喜爱读和学的,但是,寓言故事类的文言文,我想不仅是掌握了字词、疏通了文意,也不仅仅是读懂了道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力。为此,笔者尝试让学生在课堂中,结合自己的理解,发挥想象,或续写故事,或故事改编,进行文学再创造。如在执教《伤仲永》时,我布置了一个故事创作任务——《仲永之来生》。同学们在文学再创作中,很有掌控他人命运的自豪感,于是,在他们笔下的仲永,或者重蹈覆辙,或者吸取前世的教训,或者先是自得之后的奋进,无不展现出了他们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及对人生的思考。我想这一过程中,对于学生,未尝不是一次人生观的塑造过程。这种故事再创激趣法,既激起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写作表达能力,又促成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建立。
总之,文言文的丰富内涵,让其充满这让人既爱又恨的神秘魅力。而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该寻找构建出更多的有趣的文言文教学课堂,多途径、多方式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感悟古人的智慧,挖掘文言文的潜在的丰厚意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文言文,在学习文言文中愉悦,达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杨秋根.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方法[J].教师博览,2015(3).
[3]郑逸农.换一种方式教语文[J].语文学习,2014(1).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