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源头,追寻策略

2016-04-29 00:00:00徐林林
课外语文·上 2016年8期

【摘要】小学低年段学生的学习力还处于一个不均衡状态,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需要从源头入手。抓好家庭教育和课堂的差异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关键词】学习力;策略;家庭教育;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入学之前受过不同程度的家庭教育,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基础有很大的不同。学生的人格差异也是一大诱因,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方式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模式中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他们在适应学校生活环境的方式上也可能不同。因此也会在小学低段影响学生学习力的改变。此处重点分析已经缺失的家庭教育,该如何弥补问题。

一、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家庭教育缺失性弥补

(一)习惯

学习力强的孩子,首先要会做人。比知识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重要的是道德。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会孩子求知的重要因素。不强迫孩子“死记硬背”,理解和运用知识比记住知识更重要。

(二)榜样

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和读书一样,会伴随我们一生。孩子不爱读书,就让孩子们看到你在读书。曾获得过美国教育部颁发的“爱因斯坦式青年”称号的梅布得老师极力主张父母必须参与孩子学校组织的活动。这样做会向孩子表明你对他们的所作所为真的很关心。

(三)过程

过程和结果同等重要。家长需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不仅仅看重分数,要多了解孩子学习的全程。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不是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给他们一些启示,“你认为在哪儿能找到答案呢?”

(四)乐趣

让孩子喜欢受教育。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喜欢教育本身,让他们认为受教育是一件开心的事,不是一件痛苦的事,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愉快地接受教育。多给予孩子时间,家长的陪伴比什么都重要。

二、理解差异,关注个体——教师注重课堂的差异教学

因为学生的学习力有差异,所以教师的课堂必须存在差异教学。要应对智力发展水平不同的学生,就应采用不同类型的教学。小学阶段,儿童的智力依然处在发展过程中,每个孩子智力的发展都会或早或晚。对于学习力强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更好地完善自己。对于学习力薄弱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扶持和鼓励。“组成智力的认知成分一般包括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这些成分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构成了智力结构上的差异。”[1]学生智力结构上的差异,会随时在学习中表现出来,教师必须要努力发现这些差异,才能够找到适应个体差异的教育教学方法。

(一)允许差异,个性进步

在学校中,学生的气质特点影响巨大,这种影响既有学生的情绪情感表现、动作状态,还有学生上课和作业时的表现。特别是他们注意的稳定性、注意转移的速度、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作业的效率、对事物的评价以及在集体活动中的协调关系等。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达到同一成就水平所走的道路可能不同;他们在学校生活环境的方式适应上,也可能不同。针对学生的气质差异,教师一是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按照自己方式发展进步。二是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宜的教育教学方式。

(二)多样需要,民主课堂

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是民主的,和谐的。要构建这样的课堂,我必须要做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要。在叶澜教授的新基础论述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是课堂学习的一个新境界。”[2]开放性的课堂,对学生而言,是多样而富有选择的。学生如何才能获得一个与众不同的课堂,需要教师的思考和改变。这种改变,必须要基于学生的立场,以学生为主体。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世界上唯一的杰作,无论学习力强还是弱,他们需要的是因材施教,因需而教。出色的学生愈出色,能力弱的学生,愈来愈强。这就是我们的课堂所需要的。因为需要而改进,是每个教育者的最终诉求。

(三)纵向评价,灵活应对

在多样性和有特殊需要的课堂中,评价也很有艺术讲究。因为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所以课堂表现自然不同。评价不应是生与生的评价,而应该是每个个体自身前后对比的评价,也即纵向评价。唯物论说,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对待学生,也应如此。作为教师,应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并且将这种进步纳入评价体系,让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自己的今天比昨天更好,以此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意愿。此外,对学有障碍的学生,可以为其私人定制作业。在对学生的评价时,既要做到客观评价,也要能够灵活应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保护学生的自尊自信,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在不同水平上顺利发展,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高。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打“学习的能力”的基础,而不是什么“知识的基础”,在学校里,努力提高这个能力,将来到社会上利用这个超强能力拼命吸收拼命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创造新价值。

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力这一“载体”,“载体”的用途是:让孩子体会“把一个陌生的东西,经过各个角度研究,变成一个熟悉的东西”的过程。[3]孩子多次体会这个过程,熟悉这个过程,以后再遇到需要了解掌握的新知识,就会知道怎样了解它掌握它消化它,就会知道怎样不断地把新事物化为自己的已知。

参考文献

[1]申继亮等编著.当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进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2]叶澜.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报告集[M].北京:三联书店,1999.

[3]殷胜山.构建提升学习力的语文和谐课堂[J].新课程学习

(学术教育),2010(12).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