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激发学生观察驱动力的招数

2016-04-29 00:00:00林四英
课外语文·上 2016年8期

【摘要】综观小学中年级的教材及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可以明确地知道中年级的习作内容应以观察习作为主。那么要写好观察习作,必须“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必须“重在激发学生观察的驱动力量”。现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激发中年级学生观察驱动力的招数。

【关键词】小学语文;观察驱动力;招数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第一招——“仿”

现今小学作文教学遵循的是“从仿到创”的原则。作文起步教学自然应该以“仿”为起点,引导学生“仿”作者的谋篇布局、语言风格等,举一反三,依样画葫芦,这是初学作文者的基本招数。在中年级语文教材中不乏堪称观察和表达典范的课文,如,人教版的《猫》《颐和园》《乡下人家》等等,在阅读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从中学习如何观察和表达,以发挥读写结合的功能和优势。如《猫》一课,引导学生学习老舍先生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抓住猫“既老实,又古怪”的特点,写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学生学得眉飞色舞,写起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也活灵活现。一位学生写《我家的小狗》,这样写道:我家的小狗既可爱又可恨。说它可爱吧,的确是呀!在它一身雪白的毛里点缀着几撮黑毛,显得黑白分明。一双宝石般的小眼睛扑闪扑闪地看着我,让我不得不关注它。别看它嘴巴不大,却是一个无底洞,能装下好多食物呢!当它高兴时,就在我的四周跑来跑去,还不时用前腿趴在我身上,对着我摇摇尾巴,真是个小可爱。有时,它还会主动地把报纸叼到我手上,把鞋子叼到我脚下,让人不得不夸奖它。有时,它又很可恨。就说前天早上吧,闹钟刚响,我还想多赖一会儿床,它就跑过来朝我“汪汪汪”直叫,非把我吵醒不可,我只好一边起床一边责骂它。它还是个马屁精,我一回到家,它就跑过来和我亲热,让我陪它玩,可一看到妈妈回来,它就把我丢下了,跑到妈妈跟前摇头摆尾,讨好卖乖,真是个十足的“两面派”。

听听这语言,看看这架势活脱脱像个“小老舍”,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学生的模仿能力。

二、第二招——“玩”

作文课上,我们分组玩“木头跳跳跳”的游戏,当一组同学玩的时候,另一组同学在旁仔细观察并为他们加油,他们个个跃跃欲试,很想加入其中。交换之后,他们都比前一组的同学更有经验了,玩得更疯了,叫得更响了,观察得更仔细了。再练习说话——木头是怎样跳的、抓的同学是怎样想方设法的、大头又是怎样躲闪的、哪个同学的动作最有趣、游戏中最精彩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更好的经验等等。同学们说得栩栩如生,写得兴致勃勃。又如在指导学生写“寻找春天”时,我用游戏的方法引入——“我和春天捉迷藏”,深情地对学生说:“同学们,春姑娘悄悄地来了,你听,那是她的脚步声,可春姑娘也是个顽皮的孩子,她正和我们捉迷藏呢!她躲在哪里呢?你们能把她找出来吗?比一比看。”孩子们欢呼雀跃地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和春天玩捉迷藏,再让他们说“春天”,写“春天”,学生一个个写得神采飞扬。这是一位学生《我和春天捉迷藏》中的一段话:春风轻轻地吹,春雨蒙蒙地下,春姑娘悄悄地来到人间,她正和我们玩捉迷藏呢。我来到草地上,发现春天原来躲在小草里。你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织成了一大片一大片绿毯子,我高兴地喊:“找到了,找到了,春天躲在小草里呢!”我又来到树林中,发现春天原来躲在桃树上……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周末到公园、动物园、田野、果园、乡村去游玩,观察大自然中的一草一物、一花一果,享受游玩的快乐,感受大自然的美,留意捕捉习作题材,学生就能写出许多好的习作,如《家乡的烟田》《采摘的快乐》《神奇的花》《我和小猴成了朋友》等等。关注儿童,以人为本,将习作与“玩”融合起来,让学生尽情地玩,全身心地投入,就能“玩”出兴趣,“玩”出名堂。

三、第三招——“做”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作文这件事离不开实践,实践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学生相当一部分时间在家中度过,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在家里多做一做、看一看。如,可以和父母一起去菜市场买菜,与小商小贩们讨价还价;在父母的指导下炒菜做饭,洗碗洗衣,擦窗拖地;和父母一起修理玩具,更换电器,修补破损……让他们在“做”中体会劳动的艰辛,感受父母的辛劳,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失败的痛苦等。这些均可成为习作的良好素材,如《我和妈妈去买菜》《爸爸是个理发师》《我学会了剪纸》等。学生走入生活,通过亲自实践,亲身尝试,积累丰富的素材,心中的感受就如泉水般涌向笔尖。又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让学生写《观察日记几则》。我让学生提前去泡绿豆,每天观察绿豆的发芽过程,并做好记录。通过在“做”中观察、思考、探究,积极性高扬,写出了许多好的习作。如,这是一位学生在观察日记中的片段:我一动不动地蹲在瓶子旁,目不转睛地盯着,不一会儿,绿豆宝宝们开始冒泡泡了,一个个水灵灵、亮晶晶的,我心里默默地叨念:“豆宝宝,多喝点儿水呀,快快长大吧!”吃过晚饭,我又迫不及待地来观察了,发现它们个个都比刚才更胖了,中间出现了一条缝,好像是吃得太多了,把绿衣服都撑破了。片断二:早上五点多,我本来想多睡一会儿,但一想到绿豆宝宝,我就飞奔到阳台上,只见绿豆宝宝把衣服脱光了,全身呈白色,像一个刚洗完澡的小胖娃娃,还长出了小嫩芽,有的像蜗牛的触角,有的像个小小的逗号,有的像一只只小蝌蚪,可爱极了。我一蹦三尺高:“妈妈快来看呀,我的绿豆发芽了!”……

实践证明,这三招下来可大大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和热情,也可极大的提高观察的目的性和持久性。当然,要让学生写出更好的习作,教师还应给予充分、细致的习作指导以及促进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施茂枝.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