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时尚文化元素进入大众日常,祖国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虽然国外很多元素较为新奇但是对于祖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也一定不能丢弃,本文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出发,探究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与课堂契合。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契合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我们获得力量和智慧的主要来源。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建构高中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整体文化修养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中国传统文化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因素,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高中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状况不容乐观,人文素养缺失的问题已经比较严重。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外来强势文化的渗透或者说入侵,许多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被边缘化甚至在慢慢消失,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思考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
随着网络的普及,中外对话逐步深入,随便走访一个高中跟几个学生进行交流,他们对于外国的情人节心花怒放,却不知中国的“七夕”所谓何物;他们可以跟你大侃韩国明星、日本漫画、麦当劳和肯德基,却不知道屈原是何朝何代,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我们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很多成语甚至都不如外国人对它了解和熟悉,普通话甚至不如外国人标准的大有人在,传统文化的没落在国内已是不争的事实。此外,我国还有很多传统的技艺也在不断流失,吴天明导演的作品《百鸟朝凤》通过对“唢呐”这一传统技艺流失的痛心拷问着大众心中对于传统民间艺术的态度。2004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基本理念”部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同时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高中语文课堂要从提升文化底蕴,构建全民文化素养的新层面的高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二、高中语文与传统文化的契合
(一)仔细研读教材中的文章
翻开高中语文课本,我们可以发现里面涉及传统文化的篇章特别多,高中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编者精挑细选的文章,篇篇都堪称经典:《论语》《诗经》《离骚》《孟子》《庄子》《史记》《战国策》《汉书》《游褒禅山记》《窦娥冤》《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水浒传》《滕王阁序》《陈情表》等非常多的古典文学都是代代传承的精品之作。此外还有很多近现代作品也都是文化传承的典范: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等等很多。在我们日常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篇章本身的教育价值,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给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在品鉴古诗词和书画作品的过程中感悟古人的智慧,学会修身养性。学会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与别人交流,学习先人优秀的思维方法。
(二)加强文化的延伸
说到古代文学,很多学生认为李白、杜甫、范仲淹等人都是纸上谈兵的书呆子,他们把古代的教育全盘否定,认为只有现代的教育才是符合发展的。他们学习古文的目的只是通过考试,课堂上他们对课本的理解基本停留在《高中语文教材全解》上,如果没有教辅书籍,他们根本都不懂这些文章。中国的很多传统文化脱离那个时代和背景之后,确实理解起来有难度,但是如果加强阅读和思想解读,学生理解起来肯定会逐步加深,尤其是高中阶段很多情感感悟方面的文章,在他们参加工作或者离乡之后读来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因此高中阶段的教学不应该停留在考试的层面,应该着重在让学生理解和感悟的层面,词义的表达可以不够精确,答案可以不用那么标准,重要的是对文章的理解,对文化的感知。
(三)对古文应用的鼓励和倡导
随着“中国汉字听写大赛”和“成语大赛”等传统文化比赛项目的举办,国内已经逐步兴起学习汉语言的热潮。还有很多网络语言也被高手改变成为古文版在网络流行。网络流行语说得好有理由,我竟无言以对。古文翻译:君爱半壁江山半壁锦色,卿爱半醒浮生半醉山河。陌路交错,谁又能千语道破,悲欢离合;网络流行语:画面太美我不敢看。古文翻译:月龙人家,沉香如画。那个少年还是眉间点砂,我却归影佛刹,不负芳华。还有前段时间《甄嬛传》的热播,使得很多同学都以甄嬛体说辞,虽然很多东西不全是我们所倡导的,但是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人的含蓄和细腻在其中可以体现一二。相信虽然电视和网络影响的深入,舆论的力量会更加强大,大家对中国古文化的兴趣也会更加浓厚。
三、小结
我国的古文化首先是一门包罗万象的语言文化,这其中有为人处世的道理,也有哲学思想的内涵,更有礼乐射御书数更多样化的技艺,因此文化传统的方式也不可以居于一隅,对于优秀的文化我们包容而接纳,对于糟粕的文化我们吸收且内化为另一种助力,开放的世界呼吁多样化的创新。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