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小说教学内容确定及教学策略的思考

2016-04-29 00:00:00郑正尧
课外语文·上 2016年8期

【摘要】本文探讨的是高中小说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要求移位、教学内容混乱的现象。文章界定了“高中小说教学内容确定及教学策略”核心概念,明确了高中小说教学内容确定原则,确定了高中小说教学策略选择。

【关键词】高中;小说;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从2016年开始,福建省高考恢复使用全国卷。全国新课标语文卷选考题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连续多年只考察小说文本阅读。

在平时的小说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把关注点首先聚焦于怎样教,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其实,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

一、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要求移位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小说文本只分布在必修三和必修五教材中,其他几册教材均没有小说的身影。小说占整个语文教材选文的比重偏小,类型不多;入选外国小说的视野较为狭窄,意识流小说、后现代主义小说等新近发展起来的小说流派的代表性作品并无涉及。福建师大孙绍振教授认为:语文教育界关于文学的“观念”(知识)“至少落后二十到五十年”。小说文体知识停留在关于小说内容的“人物、情节、环境”上,忽视了小说叙事性的特点,造成小说表达形式知识的匮乏,降低了教材作为达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的重要学习内容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混乱

在当前的小说教学中,不同的教师对同一小说文本的教学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教学内容。多数教师都仅着眼于当篇,至多是单元的小说教学,很少考虑初中和高中不同学段间小说教学内容的衔接,甚至对高中必修模块及选修模块《中国小说欣赏》的小说教学内容缺少全局的把握。新课标主张语文教学要打破学科本位,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要与社会实践相联系,但这一主张却被误解,走向了泛语文的极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进行小说教学时,早已习惯传统的教学内容,抑或在新课改的倡导下,脱离小说文本本身,“创造”出许多形形色色的小说教学内容。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中小说

高中是面向大众,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高中小说指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入编为教材的小说文本。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等等。“教学内容”还基于生成性教学思维理念,系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

(三)高中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

以确定科学有效的高中小说教学内容为宗旨,深入研究理解现代教育理论,广泛收集探讨高中小说的教学内容,在重新审视教学现状,反思教学行为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科学借鉴、实践比较、注重创新,确立高中小说教学内容的标准与原则。

(四)教学策略

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三、内容确定原则

高中小说教学内容确定要注意挖掘教材在小说教学中的引领作用。

(一)强化单元意识

依据该单元的文体共性——“这一类”文本的阅读价值。每一个单元都有共同的文体共性,而该共性应该是确定该单元教学内容的基本点之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侧重“品味与鉴赏”小说的人物与环境,必修五第一单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节选)》)重点“思考与领悟”小说的情节与语言。在教学时将同一单元内的小说进行比较阅读,就能很好地理解单元的主题。

(二)强化文体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人物为中心、以审美为出发点来进行。多一些人文精神的熏陶,真正落实“以人为本”。我们教学小说,不仅要分析小说中人物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环境,而且要分析小说中的“人”。教师可以从叙事学的角度切入,跳出小说的故事层面,进而关注到小说的叙述层面,关注小说中的叙述者、叙述视角、叙述结构等方面。

(三)强化全局意识

做好初高中不同学段间小说教学内容的衔接。在进行必修教材小说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中国小说欣赏》及《外国小说欣赏》,促使学生构建小说文体的知识框架,形成小说文体的阅读能力与鉴赏能力。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注意纵向和横向的情况。纵向指中国小说的历史传承是什么,这个传承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横向指考察中国小说与西方小说有哪些明显区别。如西方小说多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而我国古典小说则着重于表现人与人的矛盾

冲突。

王荣生教授认为,课文不仅是学习的材料,而且是学习的对象。教学内容不仅仅是简单地教教材,而应该是学生根据自身的阅读经验与生活经验对特定的对象进行自主的学习,并产生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可见学生与教学内容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分清学生会了什么,还有什么是不会的,才可以确定教学内容的起点。

四、教学策略选择

教学策略的选择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确定,高中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不仅要从传统文化和文学的视角考虑,也要从当代视野考虑,同时在教学策略上,教师可以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增删教材有关内容以更好地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学设计的内容应该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教学设计应该只是一种预设。实际授课时,生成的新目标应该及时抓住,并且和自己的预设目标接轨。

(一)问题与探究应结合

教师应该把问题生成权还给学生,注重信息技术与小说教学整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高中小说教学时,教师不能把文学作品的阅读处理成文章阅读。可以用文化的铺垫促成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完成先学;再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设计教学,完成后教。应根据学生与教材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强调鉴赏的多元性;高考小说开放性主观题的设置,高中小说教学中的见仁见智,不但不会与高考产生矛盾,而且更有利于学生适应这种侧重于思维品质检查的试题。

(二)运用比较阅读方法

在把课文编进教材时,编辑会对课文做一定的增删修改,结果有可能破坏了原有作品的有机整体性,效果不一定更理想,在某些情况下甚至适得其反。将课文和未删减原文进行比较,还原作者写作的原貌,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创作的真实意图。在教学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将删减版与原作品比较,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涵。通过比较,把握小说的特征,理解作者的匠心,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影视资源与多媒体教学手段,扩大信息吸收量,在比较中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三)课内与课外要结合

课堂上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因为有具体的文本依托,有课堂语境,学生能将自身经验与作者的语言世界联系起来,进行品析、积累。

紧扣教材挖掘材料的处理方式就是将选文当作“例文”来教,通过充分的实践活动以达到教学目的即是“样本”的处理方法。在现有的条件下,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回归文本细读,重视语文实践,重视语文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自觉意识,灵活处理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材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将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内容统一起来;关注学情,提高把握学情的能力,把学生急需要学、应该要学的语文内容与课堂教学统一起来。

高中小说教学应采用审视小说与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相结合的原则。小说阅读的自由空间应超出课堂教学的限制,延伸课外个性化阅读。扩大阅读面,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提高学习能力。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学什么及怎么学的问题,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