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教学的猜读法

2016-04-29 00:00:00陈盈颖
课外语文·上 2016年8期

【摘要】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故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文言素养,提升其古文阅读能力是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挑战。猜读法是科学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猜读法对教师“教”和学生“学”具有双向促进意义。本文阐述了猜读法运用于文言文教学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巧用猜读法的有效策略,以飨读者。

【关键词】中学;文言文;教学;猜读法;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一些学生在阅读浅层次的短篇文言文时尚觉吃力,更遑论中考、高考中深度较大的文言文。在文言文阅读中,学生如果缺乏统筹全篇、上下推断、敢于质疑、勇于析疑和解疑的能力,一旦在阅读时遭遇困境,便会茫然无措,这极大降低了学生的文言阅读与解题能力。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巧用猜读法提升阅读能力。

一、猜读法运用于文言文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猜读法迎合中学生文言学习心理

猜读法不仅迎合了人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以及探究世界的基本规律,同时也完全迎合中学生的文言学习心理。心理学强调,当人们对某些新奇的事物或现象吸引时,便会出现猜疑、质疑、探究的心理行为,而一旦猜疑结果被成功核实,人们的紧张焦虑感不仅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轻松愉悦的成就感和自信感,这种感觉会激励人们继续投入繁杂的学习与探究中。另外,当猜疑结果错误,人们也能及时调整心态,进行积极有效地改正,继而不断调整学习方法与策略,直到获得最佳认识与学习效果。可见,将猜读法渗透于文言文教学,不仅迎合了中学生学习心理,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猜读法符合学生的语言学习规律

文言文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其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现代语言文字素养,还要求其具有古文基础知识与阅读技能,而学生要想达到文言文阅读相关要求,遵循一定的语言学习规律进行文言文的学习与探究十分必要。诚然,文言文虽复杂多元,但却是严谨有序的,故学习一定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并实现字词与文句的紧密结合,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渗透“猜读法”有利于为学生文言文学习创造一种字词、段文、篇结合的语言学习环境,帮助学生透过文字轻松理解文言所表达的内涵。语言学习不是孤立的,需要依托语境,而猜读法便迎合了这一语言学习规律,故其应用于文言文教学是可行的。

(三)猜读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

将猜读法渗透于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文言素养,同时也能提升学生质疑、析疑、探疑、解疑、创新等能力,更能培养其分析、归纳、总结等敏锐的科研精神,这将为学生以后的个人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试想,学生们如果丧失了“猜”的能力,是否还有人能在未来的学习与发展中向新兴科研领域进军,为国家做贡献呢?鉴于此,将猜读法渗透于文言文教学中十分必要。例如,高中文言学习要求学生能利用课下注释以及借助参考书进行浅显的文言文的阅读,领悟文章内容与写作技法,而这必然需要学生具有“猜读”的能力。

二、猜读法运用于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教师要掌握文言文猜读教学法一般步骤

猜读法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现代文言文教学方法,很多教师在运用猜读法提高文言教学效率时往往忽视了猜读法实施的顺序性与针对性,这显然不利于文言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在运用猜读法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实施步骤,并且认真把握每一个步骤实施的原则,将每一个步骤作答尽善尽美,以提升学生的文言“猜读”能力。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猜读全文。这是文言文预习的一种方式,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不看课下注释的前提下进行自主猜读。猜读全文一般要求学生运用默读的方式进行,当然,学生要力求通读、读懂。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遭遇困境,可以先联系上下文进行科学猜测,但如果真猜不出,可以暂时搁置或者跳过。但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猜不出或者有疑问之处做标记。第二,巧设疑,妙提问。在学生进行全文猜读之后,教师可就文言文中的重难点,如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学生是否通过猜读实现了轻松高效掌握。第三,引领学生进行精读校正。这一环节,教师可鼓励学生综合课下注释和参考资料对先前的猜读进行精读、核对,特别是在猜读时做标记之处,学生更应加倍重视,并将正确释义标于所对应词汇旁边,便于翻读记忆。第四,择要讲解。通过学生发言以及统计得出猜读成效,并针对典型问题进行详细讲述,并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提升感悟能力。第五,结构分析,写法分析与课后整理。以上便是猜读法一般步骤,教师要灵活把握与运用。

(二)多途径指导学生猜测文言文中的字、词含义

文言文特有的文体特征使其对文言字、词的要求更高。要想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丰富、海量的文言词汇十分必要和重要。因此,在文言文猜读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用猜读策略提高学生文言字词的理解、感悟与记忆能力,强化其对各类文言字词的学习与掌握,这是提高学生文言阅读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基础环节。具体来说,教师可通过以下方法着手:

第一,依据上下文猜读字词含义以及文言现象。在文言文阅读中,学生会遇到很多生僻的字词,但不一定都要通过查资料的方式去解决,一些只需要学生通过上下文进行猜测,便可得出答案。例如,《旧唐书·唐临传》中这样一句话:“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往往对“急”“失罪”的理解失误,如果单纯地将二者独立出来,整个词义的猜测便会失效,但是如果能联系上下文进行揣测,学生们很快便得出“急”为严苛、严酷之义;“失罪”可释义为“忍不住”。第二,依据文言字词在文中所占的语法位置进行词义猜读与推测。从字词在文中的语法位置可以推断出字词的词性,最终猜测出其词义。例如,《黔之驴》中的“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这里“船”在整个句子中是名词作状语,可释义为“用船载的方式”;《陋室铭》中开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中“名”在整个句子当中很显然是“名词用作动词”,在句中作谓语成分,可以译为“出名、闻名”。再如,《醉翁亭记》中“故自号曰醉翁也”,根据“号”在句中的位置,可知其作名词根本行不通,可做动词,于是可通过猜测得知其含义为“取别号”。

(三)妙用猜读法,实现对文言文句子内涵的猜测

解决了字词难关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猜读法实现对文言文句子的猜测与理解。文言句子与字词一样,均是构成文言文的基本单位,采用猜读法实现对文言句子的理解与掌握十分必要。简而言之,主要有三种句子猜读方法,即根据文中所用修辞、根据上下文因果关系、根据并列关系等。

首先,可根据文中所用修辞手法。古人在创作文言文时特别讲究音韵与和谐,力求句子工整,节奏鲜明,故善用各种拟人、对偶、排比等修辞。除此之外,借代、借喻等修辞也较为常见。例如,《过秦论》中“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在这里便运用了借代的修辞,“策”是指长鞭子,而“敲扑”是古代的一种刑具,这里指代的是“严酷的刑罚”;《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里的“丝”“竹”都是以原材料代指具体事物,运用了借代手法。其次,根据上下文或者句子本身所蕴含的因果关系猜读句义。有些句子必须通过上下文的因果语境或句子本身的因果关系进行科学猜测才能得出含义,因果关系包括顺承关系和转折关系。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对该句话的理解,关键在“以”上,这个词汇表示因果关系,如果弄懂了此点,整句的翻译便不在话下。可翻译为:“晋侯秦伯围攻郑国,是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并且对楚国有二心。”最后,可以依据并列关系进行句义推测。有些句子描述的几个人同一类动作,或者一个人的相似动作,总之这些句子结构类似,并在文中是并列关系。

综上可知,猜读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文言文教学法,将其应用于中学文言文教学是可行的。作为中学文言文课堂的组织和引导者,教师一定要重视文言文猜读教学法,并巧用多元策略实现文言文教学水平的持续提升。首先,教师要掌握文言文猜读法的一般步骤,并按照一定步骤实施教学;其次,教师要授之以渔,给予学生猜测文言字词含义的方法,提高学生猜读能力。最后,教师要巧用猜读法,引导学生猜测出文言句子的内涵,继而实现高效的文言阅读。

参考文献

[1]张杰.文言文教学的猜读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23).

[2]赵伟.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问题探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5.

[3]陈宗德.文言文猜读法例说[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13).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