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阅读,提升高中生语文素养

2016-04-29 00:00:00刘素娟
课外语文·上 2016年8期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何真正让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作品的内涵,体会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流淌的情感?笔者结合个人教学实践,略谈点滴感受。

【关键词】阅读;语文素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语文教师就要重视引导学生对话文本,激活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本真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师更要将引导学生“真”阅读作为提高学生素养以及审美能力的生长点,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一、对话文本,追溯创作初衷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是作者精心创作的佳作,在这些文章中蕴藏着真善美的精神内涵,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思想境界的最佳资源,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作为一个倾听者,分析文本或者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追溯其创作的最初目的,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例如在教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初读这首词,体会一下这首词的语言风格,然后为学生播放录音,让学生进一步深刻体会。通过这样的自读以及听录音体会,学生能够概括出这首词流露出的豪放一派的特点,同时也认识到作者辛弃疾是一位豪放词派的诗人。但是,这样的认识显然是不够的,学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这首词的深刻内涵,于是教师引导学生从作者辛弃疾入手,先了解关于作者的相关资料。通过大家的搜集整理,了解到作者辛弃疾起义抗金的经历,赋闲闲居的无奈以及最终的“美芹十论”,这样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意识到这首词中在奔放豪迈的词风下隐藏的是作者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愤懑,在学习过程中也要重点体会这样的浓烈情感。

即便高中阶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在阅读经典作品或者其他文学作品时,也要注意联系作者的资料以及相关的背景解读,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与作者以及文本的情感共鸣,站在作者的立场解读文本,追溯作者的创作初衷,探究作品创作的过程,从而实现深刻体会文本内涵的目标。

二、创设情境,培养审美情趣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佳资源就是教材中的课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由于高中生某些方面生活经验的贫乏,所以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对于文本的完美展现体会不够到位,也没有审美的激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还原作品,感悟文本的意蕴,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在课堂教学的导入阶段,教师就向学生明确这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一直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但是在学生初读文本之后,对于教师提到的荷塘月色之美以及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却有很多疑问。甚至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阅读文本,我觉得月下的荷塘并不美,而且荷花也不是我喜欢的植物。同时,作者的心情起伏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我没有这样的感受呢?”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或视频的形式,将荷塘月色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枯燥的文字就转化为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画面,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获得深刻的感悟,同时,在学生体会到荷塘月色之美后,教师向学生介绍了本文的创作背景和意象的象征意义,让学生了解当时作者的孤独心境,有了这样的基础作为铺垫,学生对文本之美就有了充分的体验,得到了美的享受。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等手段以具象可感的资源诱发学生的审美渴望,同时为学生补充了相关的资料,便于学生的深入思考,与此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审美热情,在这样多种形式的作用下,学生对文本的内涵之美有了自己充分的体会,不仅享受到了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三、深度探究,汲取精神意蕴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生本课堂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度探究,感悟文本中的精神意蕴,获得思想境界的提升。

《逍遥游》是庄子的一篇经典作品,这篇文章的教学中体会庄子“逍遥游”的思想境界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引导学生基本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体会其中的精神意蕴。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列出来“庄子自己达到了逍遥游的境界了吗”“我们怎样看待庄子的哲学思想”等话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深入体会文本中奇特怪诞、洋溢浪漫色彩的想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庄子一派顺其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精神世界,这样对庄子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固化在某一方面,而要引导学生放飞自己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深刻理解文本的精神意蕴。

总而言之,现在的阅读课堂中,教师应该参照新课标的规定,确定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引导学生在对话文本、创设情境以及深度探究的过程中,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我们还要注重阅读教学的本真回归,让整个语文教学更加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