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演示”在教学中的功能与要求

2016-04-29 00:00:00南天佑
课外语文·上 2016年8期

【摘要】在我国的中小学教学中,演示在教学中有它独特的功能。一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精神。演示还有具体的要求:要有明确的目的,做好充分的准备;遵循感知的规律,研究媒体的特性;要重视促使经验上升,促使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演示;功能;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演示,是指教师展示实物、标本、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运用板书版画或数字化媒体,进行实验操作演示和动作示范等一类行为方式。按照日本学者佐藤正夫的分类,这些行为都属于提示型教学方法。在美国学者克林伯格进一步的区分中,他们包括了“示范”、“显示”“展示”的内容。

一、演示的意义

在我国的中小学生教学中,演示的手段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实物或模型、标本、图片、图表、图画等的演示,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外在感性认识;第二类是教师系统呈现的或随机的板书版画、多媒体课件演示、幻灯或影视放映等序列性的演示,目的在于展示客观事物和现象使学生了解其发展的过程,展示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内部结构,从动态上获得感性认识;第三类是进行有关事物和现象的演示实验、动作示范,它可以是单项的,也可以是多项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客观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演示的最大特点是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它不仅为学生有目的的、定向的感知事物创造了条件,也扩展了认识空间,扩大了信息来源。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演示的内容扩充,它的作用也日益重要。教学的演示已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演示在教学中具有以下几项主要功用:

第一,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在课堂演示中,为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提供最适当的、正确而丰富的直观材料。这些感性经验,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最重要的基础和必要的条件,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使这些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知识,这样他们对这些知识就会印象鲜明、记忆深刻、理解透彻。

第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演示与指导同学生的观察与思考是同步的。学生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以及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活动,观察力和思考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

第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精神演示所具有的生动直观和新颖奇异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发他们的兴趣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亲身观察、动手实验去认识事物,有理有据地推导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可以说是一种具体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二、演示的实施

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做好充分的准备演示要‘有为而作’,不能为演示而演示,追求形式上的繁荣和热热闹闹的效果。要依据课程与教材的特点,分析学生的实际需求,认真设计板书版画、制作或采集多媒体软件、选择演示实验和展示的实物、模型或影视作品,明确演示要解决什么问题。选择的原则要有利于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选择的实验应分为教师所进行的概念、理论教学服务。同时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程序,让他们知道要看什么、怎么看,需要考虑什么问题,引导他们主动、积极、自觉地进行观察与思考。教师应在演示前做好准备,这包括板书版画的事先构想、课件的制作与适用信息资源的选择整合,以及各种典型的实物、教具的收集。对学生观察起来有困难的演示物件,要进行加工处理(包括着色、放大、简化、改造等);对于演示实验,教师应先试做一遍。教师要掌握好各种演示技术,操作要具有示范性,要准确,简洁,稳定。

其次,遵循感知的规律,研究媒体的特性演示的最基本的特点是能为学生提供直接感知的形象,帮助他们积累直观经验。演示只有通过人的感官才能产生作用。教师在演示过程中,应当遵循和运用以下的感知规律:

(1)观察的目标越明确,感知越清晰在演示的过程中,要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和具体的观察目的,观察的目的任务越明确、越具体,效果就越好;教师还要注意进行观察顺序与方法的指导。

(2)观察对象在背景中越突出,则越容易被感知。从背景中突出对象是与知觉的选择性相联系的。为了在演示时从背景中突出的对象,就必须遵循差异率、组合率和活动率,尽量扩大观察对象与背景的差异,注意揭示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联系,努力让观察的对象‘动’起来,使学生能发现事物的发展变化和性能。

(3)形象与语言的结合越正确,则感知将更迅速而且完善,有了词语的辅助,可以使得我们的感知更迅速、更完整,大大提高感知的效果。在环境相当的情况下言语在感知中的作用更为显著。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形象与言语结合起来,演示操作与讲授提问结合。

(4)多种器官的协同活动,可以提高感知的成效。研究表明,在感知教材时,尽可能多的感官参加活动,可以使大脑皮质的分析和综合活动更充分。同时,学生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和方面,从教材的各种性质和特点的总和中去获得足够的信息,从而使感知更精准和有效。

再次,要重视促使经验上升,促使能力的发展。演示能把许多复杂的问题简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学生对书本知识易于理解、易于接受;演示也可以把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展现出来,便于学生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获得科学的知识。特别是对于年幼的儿童,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可以沿着形象—表象—抽象的阶梯拾级而上,掌握那种理性化的概念和原理。演示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提供一些感性经验材料,而是通过有目的地呈现和组织材料,有计划地控制引起变化的条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现象的种种关系和联系,精心的指导学生的思维加工,使学生真正掌握规律性的知识。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