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从关注学生的具体要求入手,总结关注学生的具体内容;二是从教学入手,梳理如何提升关注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学生;成长;关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教师关注学生的具体要求
(一)关注每一个“人”
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在教师面前,人人重要。中小学生正处在心理的高速发展期,其思维认识、道德情感、意志品质尚处于不稳定状态,正是需要教师细心呵护并引导走向成熟的阶段。关注就是尊重、关心与牵挂。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把全班的每一名学生都作为自己关注的对象,尤其是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不但在知识上,而且在各方面都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真正树立为学生终生发展服务的意识,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二)关注学生的“成长”
古人云:“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意思就是说犯错误人人在所难免。可以说,犯错误是人生经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里要特别强调犯错的学生。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亟待积累生活经验,犯错误更是在所难免,所以教师要善意对待犯错误的学生。对于犯错误的学生,老师要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即唤醒,我们要用心走进问题学生。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们要用怎么的爱才能唤醒孩子,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自己?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尤为重要。关注对教育内容的情感体验就是关注教学过程。如今学生身边的分数、升学压力,如果不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那么学习和成长将成为一种没有欢乐的苦役。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愉悦欢欣的还是冷漠呆滞的,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是主动积极的还是被动消极的,学生对学习是充满信心还是信心不足,这一切应该是教师所关注的。充分调动学生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兴高采烈、信心十足地投入学习中去。
(四)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乐土,更是人性养育的殿堂。这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人格教育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很重要,人格关乎孩子的未来。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各种人格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人格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称为塑造学生高尚、完美人格的过程。这样,教学就能将学科知识增长同人格的健全发展和谐地统一起来。这必将为学生成为有发展的社会人奠定坚实的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道德的教育。
二、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关注
教学中,要尽可能体现对学生的关注。简单地说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个性差异,体现分层式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名学生都是具体的。”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个性差异。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情感世界与精神世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允许并鼓励他们个性化的理解作品,表达思想和情感,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并支持、鼓励他们探究学习,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传统教育所实施的“一刀切”的教学要求,“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大统一”的教学进度和“统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却无视学生个性差异和对教学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了”“吃不饱”“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新的课程标准最核心的理念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教学教师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明天。
(二)走近“学困生”
人有五指,长短不一。对待学困生,唤起他们对学习的热情,让他们的生活充满笑容,快乐成长是我们教师职业生涯中的重要命题。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与学生交朋友。实践证明,好的教育,就是用爱的沟通和包容温暖学生、扩展学生的生存空间,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变成苦差役。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并理解他们,让学生感到亲切感、信任感、期望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让每一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的活动中来。一个孩子值得被尊重,是因为人的价值来源于生命本身。所以,教师要教会孩子如何成为真正的自己。
教育即唤醒,教育也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是一种精神性的服务,平等是师生之间最重要的命题。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深入,教育比以往民主多了。关注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的核心任务。提高关注学生的能力,特别对于一名新教师而言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成尚荣.构建生活的课堂——现代生活教育案例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刘素梅.教师必备的创新意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李玉龙.新教师成功五部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