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口语交际的动机不强,交际过程总体表现不够自然,语句不够连贯。小学第二学段正是学生口头语言、交际习惯、交际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笔者执教第二学段口语交际课有所反思,提出三个教学策略:关注课前导入,调动学生的说话兴趣;选择交际话题,加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着眼课堂评价,指导学生交际的技巧;以此来促进学生的交际水平。
【关键词】口语交际;导入;话题;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口语交际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课型,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当前的口语交际课总是被教师混淆于“听说训练”,现状不容乐观。多次执教口语交际课,收获了一些认识,现在以本课为例从三个方面谈谈关于第二学段口语交际课的策略。
一、关注课前导入,探“我想说”之密
有效的课前导入是培养学生亲近口语交际的第一步,以《观察中的发现》教学为例的导入设计和效果呈现如下:
(一)有效“观察”,关注表达
从上表格中我们可以发现以游戏的形式导入后的观察,操作起来更有实效性。再回到单元目标中,观察中的发现,应在原有发现的基础上再说新发现,这是至关重要的表达话题。
(二)聚焦“难度”,激活表达
为了激活学生的表达,抛给学生的问题难度要适度,第四次课前导入是通过一个小游戏,把问题难度降低到表达的范围内,学生能够充分地表达。
(三)立足趣味,放纵表达
激发学生的交际的兴趣,就要带领他们体验游戏的乐趣。学生一听说要做游戏,个个精神饱满,这样的表达既简单明白地表达了明确了主题“观察中的发现”,也找到交际的乐趣。
从课堂呈现来看,设计口语交际课堂导入环节要紧扣主题、基于学情、立足趣味,把握好口语交际的方向,自由地表达出真实的想法,奠好口语交际课的基石。
二、关注“话题”,探“说什么”之密
话题的选定,口语交际要立足于学生实际,从学生中来走到学生中去,这样的交际才更真实、有效。
(一)解读文本,说发现
在低年级语文教材的“我的发现”相比,三年级的提升点在于对学生的观察角度要求更高。从课前调查反馈来看,学生对暑假里学校发放的小甲鱼是非常感兴趣的。生活中的话题可以促进学生自由表达,还能使学生懂得表达要轻重有度。
(二)结合实际,说新意
梳理了交际话题以后,笔者根据话题设计过的两次方案:
笔者发现课堂生成的“新意”对口语交际课来说是多么难能可贵。
(三)联系生活,说情感
口语交际课要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紧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创造性地调整话题,让学生有感而发,敢说并说到位。
综上所述,围绕文本主题挖掘感兴趣话题调动学生的情感是解“口语交际”之要领。
三、着眼评价,探“怎么说”之密
《语文课程标准》对二学段的口语交际评价建议中指出教师点评的角度和依据可以很多,以《观察中的发现》为例,结合口语交际要求,制定评价标准如下:
(一)着眼表达的评价
在教学“小甲鱼破壳过程”的说话时,教师用以下三种评价方式,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总之,一堂实效的口语交际课,不仅要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还要以“语用”导航,从表达的各个角度出发,设计恰当的评价语,教会学生怎么样说,使学生明确表达的方向。
(二)着眼观察角度的评价
观察依附在“新发现”之上,那么这样的观察就是有趣的。学生在汇报:“我发现小甲鱼腹部的花纹都不相同!”“有的背上的小黑点很少的。”几乎是喊出来的,这时候教师就要对他的观察给予充分的肯定:“你的观察很细致,发现也很独特。”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观察中碰到的障碍就在教师的一句评价中悄无声息地继续蔓延开了。
(三)着眼习惯的评价
教师要时时关注学生倾听习惯和交际态度的培养,“听”牵动着“思”,刺激着学生的表达神经,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和交际习惯是鲜活口语交际课的要领。
总之,语文老师要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教师要善于从多角度、多层面挖掘说话素材,真正为学生服务,使学生从不想说到主动说,从说得不好到说得较好,在语文学习中逐步地培养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鸿苓.中国当代听说理论与听说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