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汉语中数词是相对比较简单的词类,因其用法单一化,常被我们忽视。但它作为词汇系统中单独的类别,其功能作用不可忽视。《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史著作,是研究先秦汉语的宝贵材料。本文以《左传》为主,从古今汉语数词的系统构架、数词活用、特殊数词等方面浅析它们之间的异同。
【关键词】《左传》 ;数词构架;活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现代汉语中数词研究多限于对数词内部结构、语法特征的考察,古代汉语中数词的专书研究也较少。本文采取对比分析法,从数词的系统构架、数词活用、特殊数词等方面来阐述,使读者明确古代汉语数词与现代汉语的异同及部分承古用法。力求通过上述研究,加强汉语学习者对数词的了解,同时对汉语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一、数词的系统构造
春秋战国时期,汉语的数词体系已经相当完备,由《左传》可体现出来。《左传》中数词分为系数词和位数词。系数词主要指十以下的表示确切数目的词。《左传》的系数词有“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两、双、几、数”。如:大子无勇,若燔台,半,必舍孔叔。(哀公十五年);一国谋之,何以不亡?(宣公十四年);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庄公十四年);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僖公二十六年);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馀几?(文公十七年);一国两君,其谁堪之?(昭公七年);公膳日双鸡。(襄公二十八年)。其中“三”有时也写作“参”:自参以上则往称地。(桓公二年)。位数词表示数的单位,与系数词组成更大的数目。《左传》的位数词有:“十、百、千、万、亿”。如:且兽牢晋大夫过十,吴王百牢,不亦可手?(哀公七年);宋人以兵车百乘、文马百驷以赎华元于郑。(宣公二年);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赏,天启之矣。(闵公元年)。
《左传》中还有“百”“万”“兆”和“亿兆”几个特殊的位数词,表示数量很多但不表示准确的计数。如: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桓公二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哀公七年);三大夫兆忧,能无至乎?言以知物,其是之谓矣。(昭公元年);纣有亿兆夷人,亦有离德。余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昭公二十四年)。
从上例可看出,《左传》中位数由大到小排列的系位组合规则以及十进制的计数方法。现代汉语中,基数词可分为个位数(一至九)和十位数(十、百、千、万),也称为系数词和位数词。这两者不同的系位组合,表示不同的计算方法。如: “六十”表示六乘以十,“十六”表示十加六。这种十进制的计数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二、数词活用
数词活用为动词。1.基数词活用为一般性动词。“一”活用为动词“一致”。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一”活用为动词“统一”。2.序数词动用。常见的有:“甲”“次”“冠”“殿”等。如: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论语·雍也》。“殿”意为“最末”“最后”。句意:走在军队的最后面。
数词活用为副词。伯乐喟然叹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列子·九方皋相马》。“一”活用为副词,意为“竟然”;“千万”活用为动词,意为“强千万倍”。
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余观乎巴陵盛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一”活用为形容词“全、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一”活用为形容词“专一”。
现代汉语中,数词可活用为副词,但不存在数词动用的情况。成语四平八稳、一清二白等,就是对古汉语数词活用的继承。在现代网络用语和口语中数词“二”的活用较为普遍,且明显带有贬义色彩。如:“二百五”“二愣子”意为傻头傻脑、愚笨之人;“二流子”指懒惰、不务正业的人。
三、特殊数词
《左传》中有一类特殊数词,它并不指一个抽象的数目,而是这个数指代的人或事物。这种情形称为数词称代,这种数词叫称代数词。如: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宣公二年)。此处“一”指代“不忠”或“不信”一罪。务三而已:一日择人,二日因民,三日从时。(昭公七年)。此处“务三”指称下文中“择人”“因民”“从时”三件事。
古代汉语中,尤其是先秦时期的数词有几例完全异于现代汉语。如:“特”《说文》:“特,穙特牛父也。”“特”为牛属。《广雅·释诂三》:“特,独也。”由“独”或“一牛”引申,使其具有“一”的意思,原义“牛、猪”等逐渐消失。“乘”《集韵》:“乘,车也。”先秦时多以四匹马拉车,便以“乘”表示“四”的意思。
此外,还有一些数词连用的特殊情况。如:距跃三百,曲踊三百。(僖公二十八年)。句中“百”音mo,顾炎武在《左传杜解补正》中认为“百”就是“陌”字;“三百”不指数目三百。又如:“二四”不是二和四,而指“不认账、耍赖皮”。再如:“三七”不是三和七。三七,又称田七,曾称山七,指两种不同的植物。先秦汉语中“零”在《诗经》《楚辞》中是“徐雨落下、凋谢”之意,与数目无关,后逐渐演化为数词,产生“无、不、没有”的意义。现代汉语中,数词“零”可作为词缀,附着在某些双音节语素前,构成新词。如:零起点、零增长、零消费等,这是古汉语中不存在的用法。
参考文献
[1]丁声树,吕叔湘.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0.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