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成”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文化追求

2016-04-29 00:00:00张萍
课外语文·上 2016年4期

【摘要】以“成”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文化追求,将学生的成长、成人放在首位,对学生个人评价多元化。思考教育,抛开功利和模式,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让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如沐春风、回归自然,还教师发展的主动权,让老师在工作中拥有更多的职业幸福感。

【关键词】学校文化;“成”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神相貌,体现着学校对教育理念及其价值的判断和取舍。学校文化既是松散的,散落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它又是集中的,可以凝练为一个词、一个字,凝聚并传承着学校的教育精神追求。

一、“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具体表现为学校整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方式,通过学校的教学、管理、组织和生活的运营而表现出来,是学校内部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学校哲学、行为规范、办学理念、管理方式、规章制度等的总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不同于“校园文化”,学校文化“其实是一种办学理念的外显,是以通过理念来引领师生改变观念、改善他们‘行走方式’为最终追求的一种具有学校个性特征的文化,她扎根于学校所在的社区,与具体的学校融为一体,是学校在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文化积淀,是被学校所有成员所认同的价值追求、精神意志、行为准则、行为方式等等,其核心是价值观。而‘校园文化’则只是学校文化中显性的部分而已。”

二、以“成”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文化追求

我校校名“带城实验小学校”,坐落于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葑门老街,紧邻十全街。借学校新建之机,我校承接老校的文化基因,从校名中“城”字出发并进行衍生,形成以“成”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文化追求,并将成人的文化描述落实为孩子的文化行动。

以“成”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文化追求,立足于“成人之美”。说文解字:“成”,就也。意为完成,形成,成全,成就,成功,成才。“成”,既是一种结果的展现,也体现着过程的形成。《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是说,君子要成全别人的好事,帮助他人实现愿望。教育的本质正在于此:老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助手,是学生成人路上的帮手。我们以“成人之美”为校训,体现出我校的教育理念——寄予学生美好的希望,用心指点,带着幼小的灵魂上路,感受生活,在品质、德行上引导之,在知识、学业上教诲之,内外兼修,从而帮助他们有效实现自己的愿望——“成学生之美”。“教学相长”,在师生相扶持、共同行走的这条澄明之路上,我们将更关注学生精神底子的形成,以及作为“真的人”的文化意义上的成长,培养学生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人格。“成学生之美”,让教育大业具体可感,彰显其社会文化意义。

依校训“成人之美”,我们将校风定为“春华秋实”。“春华秋实”取自《颜氏家训·勉学》。“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将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学习就像种果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花朵,秋天可以摘取果实。将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修身利行,好比摘取秋实。从孩子成为“真的人”,学习知识,培养品性,内外兼修,不也正是成人的途径吗?从现代意义上来说,春华秋实,没有春的默默耕耘,哪得秋日的硕果累累。可见,教育是一个春华秋实的融合,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成人之美重在结果,但意义在过程。于生如此,于师如此,于校亦如此。

在“成”文化下,我们的教风是“敬业乐为”。《论语·学而》中言,“敬事而信”,要求对待工作严肃认真且信实无欺。“敬信楼”也是我们行政楼之名,专注于人师之责,爱岗敬业,快乐工作。学风“端行乐学”。端正思想,端正言行,快乐学习,喜爱学习,文质彬彬,正是我们对学生的期待。

在“成”文化下,“成”衍生为“诚”。“诚”,信也,从言从成。春风化雨,老师要以一言一行的力量润物无声,师生诚信做人。“成”衍生为“城”。“城”,从土从成。土为基础、根基,我们要扎扎实实打好学生的精神底子,为孩子们的成功扎好根基,打好基础教育之基。“成”衍生为“珹”。“珹”,从玉从成,意为美玉、美珠。我们携璞玉而行,雕琢打磨,成人之美。师生教学相长,共同打造教育至真至上品质之城。落实为“成”,成就人格之独立、精神之健全的“真的人”。

三、学校文化追求的意义及影响力

(一)成就“真的人”,打好精神的底色

早在五四时期,面对疾风劲雨中求变革的古中国,鲁迅、周作人等激进分子人曾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发现妇女和儿童”。他们主张社会改变对妇女和儿童这两大弱势群体的认识,不再将其视为附属品和私有财产,而是承认其具有独立的人格,并赋予其和成年男子一样的人权,进而走出千百年来封建社会的束缚,成为“真的人”。在他们看来,“真的人”具有现代意义,这样的人拥有独立的意志和思维,拥有平等的尊严和人权,由这样的“真的人”组成的社会才是人类存在的终极目标和意义。百年之后反观当下,这种终极意义上的“真的人”距离我们依旧遥远。

(二)让教师拥有更多的职业幸福感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对你负责”“为了你的未来”成为我们在成绩上过分要求孩子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孩子成了笼中鸟,日渐学会了新技能,也日渐忘却了蓝天。而我们老师在此过程中也无法全身而退,生气、烦躁,各种病痛早早地就显现了出来,老师在无意中也把自己的生命填进了无法自拔的泥淖之中,没有了职业带来的幸福感。师生关系也因为对成绩的要求而变得不再和谐和温馨。

教育是什么?古今中外很多对教育的阐释都将重心放在了孩子、放在了受教育者之上,而忽略了教育者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如蒙台梭利言,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决定他的一生。在阐释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过多地承担了教育中的责任,“分数”“成绩”这些功利化的符号让我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难堪。

以“成”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文化追求,将学生的成长、成人放在首位,对学生个人评价多元化。思考教育,抛开功利和模式,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让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如沐春风、回归自然,还教师发展的主动权,让老师在工作中拥有更多的职业幸福感。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