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教学中,通过汉字起源介绍,情感熏陶,教材拓展,话题写作的方式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是切实有效的,也是适合学生自身发展,适合社会发展,适合民族文化的传承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源头,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引。可是今天,我们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给我们的中学生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古诗文教学殊途同归
(一)把“养浩然正气”作为教育的情感目标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里的“浩然之气”指一种刚正宏大的精神。高中语文教学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就是要培养这样一种浩然正气,它是一种刚正之气,是一种对抗腐朽思想的正义感和道德感,也正是孟子曾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
(二)把“修身立德”作为教育的重要过程
自古圣贤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仁人君子的追求,修身立德便是我们成为君子的第一步。今天的语文教学无非是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学养品质,正确的为人处世态度,完善的人格。
(三)把“天人和谐”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语文教学最终就是要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当今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其实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理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大语文教学目标。
二、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
(一)以汉字为基础进行文化熏陶
中国汉字作为文化的符号,它本身就拥有丰富而深刻的含义。比如,“信”字,从人,从言。意思是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孝”字,从老,从子,子在老下,意思是顺从侍奉年长者。这些字,从汉字本身的意义上就带有中国传统思想道德的基因。从汉字的一撇一捺入手,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会有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情感培养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传统文化集中的古诗文教学中,老师们往往把字词翻译,答题技巧作为教学的重点,学生也主要是在积累各种文言词汇,文言句式,忽略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递,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不够,也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宗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以文言梳理为基础,最终以情感的培养为目的。比如《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我们设计三个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2.赏析烛之武的语言技巧;3.感受烛之武爱国志士的形象。这样有梯度的三个目标,也符合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三)以教材为核心进行拓展延伸
教材容纳的篇幅是有限的,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只满足于教材上的文章的学习,还应以教材为核心进行拓展延伸,拓展的篇目与教材进行互补,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也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比如,在学习了《苏武传》之后,让学生拓展阅读了《答李陵书》,通过对苏武深切婉转而又坚定的语言进行品味,爱国志士苏武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更加饱满鲜活。
(四)以文本为基础开展话题写作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往往有排斥情绪,不妨将写作融入日常课堂中来。在古诗文教学中,每一堂课设计一个微写作话题,比如:学习《论语》选读《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时,在学生自主翻译之后,让学生在15分钟之内,以“义与利的关系”为主题写一段话,要求不少于300字,使用举例论证。实践证明,这样以文本为基础,围绕特定话题的微写作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将从文本中得到的收获真正内化为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递。
三、在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切忌过度依赖工具书,忽略了自主学习
当今学生往往不需要自主学习思考就能在参考书上找到背景、解释、翻译等信息。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否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发挥,同时学生对文本文化内涵缺乏独立的思考,更难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二)切忌过于强调教学进度,忽略了学生情感体验
学习由于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对文化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老师在教学进度、学生成绩、升学率等压力下,往往会忽略了学生接受的过程,只讲字、词、句式,要求学生背诵,考场会翻译即可,这也是违背高中语文教学宗旨的。
(三)切忌传统文化渗透随意化,缺乏针对性
以教材为中心进行文化渗透,它不是随意的,而是备课时就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的。文化的渗透要依据文本的内容而生发,内容要精,否则会失去针对性,让学生思维混乱,影响传统文化的传递。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高中语文教学就是传承我们民族智慧的载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民族智慧的传承。
参考文献
[1]胡凌.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语文教学通讯,2015(1).
[2]念云江.论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教改教研,2015(1).
[3]邰才贵.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快乐阅读,2015(2).
作者简介:李晓红,女,1987年生,陕西汉中人,中学二级语文教师,2011级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