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向补语“起”“起来”“起……来”的历时考察

2016-04-29 00:00:00廖俐
课外语文·上 2016年4期

【摘要】本文通过历时层面上的研究,探讨趋向动词“起来”语法化的机制、由“起来”构成的“动趋宾”结构中各语法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理清趋向动词“起”以及汉语由“起”和“来”构成的“动趋宾” 结构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为汉语“动趋式”结构语序问题共时层面上的研究提供材料支持。

【关键词】起;来;起来;语义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现代汉语中动词与复合趋向动词“起来”结合可以有三种格式:“动词+起+来+宾语”“动词+起+宾语+来”“动词+宾语+起+来”。我们把这三种格式形式化为:

(1)V+Q1+Q2+O

(2)V+Q1+O+Q2

(3)V+O+Q1+Q2①

所谓趋向动词,首先要表示人或物体在空间位置的移动,而这种移动应该有一定的方向性,甚或也应该有观察者或物体的立足点。所以语义方面我们可以提出趋向动词应该具有三个语义特征:[+位移][+方向][±立足点]。

单趋向动词“起”,表示从低到高的运动,立足点可以在低处,也可以在高处,它的语义特征是[+位移][+方向][±立足点]。单趋向动词“来”,表示人或物体向着说话者(一般情况下)所在的位置移动,它包括三方面的语义特征:[+位移][+方向][+立足点]。

“起来”复合趋向动词是“起”与“来”根据构词法结合而成的。“起来”有位移、方向和确定的立足点,但它的立足点是由“来”表示的,我们也可以把“起来”的语义特征记为:[+位移][+方向][+立足点]。

在“起来”和“起……来”类词组中,当前部分的“起”表示位移意义(无论是空间位移还是抽象位移意义)时,后部分的“来”表示事物运动的立足点;当前部分的“起”表示结果和状态意义时,后部分的“来”没有具体的意义,只作为语助词出现,“起”承载整个复合趋向补语的语义重心。

本文希望通过历时层面上的研究,探讨趋向动词“起来”语法化的机制、“动趋宾”结构中各语法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理清趋向动词“起”以及汉语由“起”和“来”构成的“动趋宾”结构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为汉语“动趋式”结构语序问题共时层面上的研究提供材料支持。

一、起

“起”用在动词后有四方面的意义:①表示向上:抬起箱子往外走。②表示力量够得上或够不上:经得起考验/太贵了,买不起。③表示事物随动作出现:乐对奏起迎宾曲。④表示动作涉及人或事:他多次问起过你/想起一件事。①

1.“起”作补语大概开始于汉代。我们考察了《史记》和《论衡》两部作品,没有发现作补语的“起”后接宾语。

(1)陈涉……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什伯之中……(《史记·秦始皇本纪》)

(2)以帝王兴起,命佑不同也。(《论衡·寒温篇》)

2.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形式上补语“起”后可以接宾语,如:

(3)桓时方欲招起屈滞,以倾朝廷,且玄平在京,素亦有誉。(《世说新语·假谲》)

3.在《太平广记》中,补语“起”在意义上没有大的发展,依然表示空间位移意义。

(4)其布衣乃尽饮其酒,叱蛇一声,其蛇腾起,云雾昏暗。(《太平广记·王守一》)

(5)叟跳起曰:“此正吾之所好,何子解吾意耶。”(《太平广记·张佐》)

4.《五灯会元》时期,“起”在形式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意义方面有了新发展。

表示空间位移意义:

(6)婆乃竖起拳头。(《五灯会元·浮杯和尚》)

(7)师曰:“我道你钵盂落地拈不起。”(《五灯会元·谷山有缘禅师》)

表示状态意义:

(8)师曰:“打动南山鼓,唱起北山歌。”(《五灯会元·大安能禅师》)

此处例(8)的“起”在语义上已经完全虚化,表示“开始”的状态意义。“起”的趋向意义表示从下到上,侧重于表示起点。引申为表示时间的时候,就是表示时间的起点。从空间概念引申到时间概念,是人类认知领域的基本图式。

5.到了元代,“起”在意义上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与前代一样。

(9)我拽起罗衫欲行。(《西厢记》第一本)

(10)我这里手难抬称不起肩窝。(《西厢记》第二本)

6.在意义方面,补语“起”字在《西游记》中的表现似乎更加虚化。

(11)呆子就把头拱在草里睡下,当时也只说朦胧就起来,岂知走路辛苦的人,丢倒头,只管睡起。(《西游记》第二十八回)

(12)大圣不恋战,只情跑起。(《西游记》第六回)

(13)我们赶起些,那里借宿去。(《西游记》第十五回)

例(11)和(12)的“起”表示的是“开始”的状态意义,可以认为是“起来”的省略式;而例(13)的“起”意义似乎更虚化些,这一用法在我们所搜集的所有语料中并没有发现,可以认为是作者本人或其作品所在时期的口语特点。

7.现代汉语时期,补语“起”没有大的变化。

(14)王德把钱捡起笑着往西走。(《老张的哲学》)

(15)但是人一作官,不娶小老婆,就没人看得起。(《老张的哲学》)

其中例(14)“起”表示空间位移意义;例(15)“起”不表示人或物体空间位置的移动,表示的是一种主观感觉移动,记为[+主观位移]。

二、起来

“起来”作补语,可以表示四方面的意义:①表示向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②表示动作或情况开始并且继续:唱起歌来/天气渐渐暖和起来。③表示动作完成或达到目的:想起来了,这是鲁迅的话。④表示估计或着眼于某一方面:看起来,他不会来了。

1.在我们所收集的南北朝几部作品和唐代作品《敦煌变文集》中,没有发现“起来”作补语的情况。根据王国栓(2005),他得到“起来”最早作补语的例子是在《祖堂集》中。

(16)因夜深来参次,师云:“你与我拨开火。”沩山云:“无火。”师云:“我适来见有。”自起来拨开。见一星火,夹起来云:“这个不是火是什摩?”沩山便悟。(《祖堂集·百丈和尚》)

2.《错斩崔宁》时期,“起来”除了表示具有[+空间位移]的趋向意义外,还发展出了具有[+时间]和[+抽象立足点]语义特征的引申义。

表示状态意义:

(17)老员外与女儿大哭起来,对那人说;“昨日好端端出门,老汉赠他十五贯钱,教他将来作本,如何便恁的被人杀了?”(《错斩崔宁》)

表示抽象位移意义:

(18)思量起来,是我不合当初做弄他二人偿命,料他两人阴司中也须放我不过!(《错斩崔宁》)

3.《西厢记》时期,“起来”在意义上和形式并没有大的变化。

(19)有小的提起来将脚尖(足庄),有大的扳下来把髑髅勘。(《西厢记》第二本)

4.《西游记》时期,补语“起来”在语义表达上既可以表示[+具体位移](如例(21)和(22)),也可以表示[+抽象位移](如例(20))。如下:

(20)据你说起来,乃是一个行孝的君子,向后必有好处。(《西游记》第四回)

(21)急翻身爬不起来,被七圣一拥按住,即将绳索捆绑,使勾刀穿了琵琶骨,再不能变化。(《西游记》第六回)

(22)行者才去把那道人提起来看,却是一只苍狼。旁边那个盘儿底下却有字,刻道:“凌虚子制”。(《西游记》第十七回)

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西游记》中,我们发现多处“V+O+起来”句式。由此我们可以得知,“V+O+起来”在明朝或更早些时候产生。

(23)遂叫一家大小起来,安排谢意,替他收拾马匹,都至前拜谢道:“多谢长老超荐我亡父脱难超生,报答不尽!”(《西游记》第十三回)

(24)三藏道:“正是,正是。你且扶我起来,取出我的纸笔墨,寺里借个砚台来使使。”(《西游记》第八十一回)

5.当代作家老舍时期,我们有新发现。

首先,在老舍的作品中,我们发现多处“V+起来+O”句式。“V+起来+O”句式中的宾语既可以是数量词,也可以是事物名词,但都是作为动补结构的受事宾语,在语义上受动补结构的支配。

(25)马老先生在海上四十天的工夫,就挣扎着爬起来一回(这个成分有的人视为补语)。(老舍《二马》)

(26)这个,他以为可以减少些败兵的嫌疑;裤子也挽高起来一块。(老舍《骆驼祥子》)

(27)最后,他想起来六神丸。(老舍《四世同堂》)

其次,“起去”作补语。我们在前代的文学作品中发现多处“起去”,但多是作连谓句的谓语动词(如:祖师道:“你等起去。”(《西游记》第二回))。而在《骆驼祥子》中,“起去”具有[+抽象位移]语义特征(如例(28))和[+结果]语义特征(如例(29)),其用法和“起来”相似,在此处似乎也可以用“起来”代替。

(28)她的声音又高了起去。(老舍《骆驼祥子》)

(29)绝没想到老头子会这么坚决,这么毒辣,把财产都变成现钱,偷偷的藏起去!(老舍《骆驼祥子》)

6.现代汉语王朔时期。补语“起来”在意义和形式上没有大的变化,依然呈现“V+O+起来”句式。例如。

(30)杜梅向我跑过来,搀我起来,关切地问:“摔坏没有?”(王朔《过把瘾就死》)

(31)方枪枪神气活现地发号施令,叫大王二王:谁不站起来,你们俩得5分的去拖他起来。(王朔《看上去很美》)

三、“起……来”

“起……来”结构的语义重心在于“起”字,从前文可知,“起”字作补语在宋代或是更早时候已经虚化,表现出[+抽象位移]或[+时间]等语义特征,“起……来”结构中的“起”也延续了这些语义特征。如果“起……来”结构中的“起”表示空间位移,其后的“来”字则表示立足点;如果“起……来”结构中的“起”表示时间,其后的“来”字则没有具体的意义,可以看为语助词。

从《五灯会元》开始,以后历代的作品中我们都发现“起……来”结构作补语。

(32)师接住棒一送送倒,檗呼维那:“扶起我来。”(《五灯会元·临济义玄禅师》)

(33)我若放起刁来,且看莺莺那去?(《西厢记》第五本)

(34)那团头现成收些常例钱,一般在众丐户中放债盘利,若不嫖不赌,依然做起大家事来。(《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35)那猴王恼起性来,耳朵中掣出宝贝,幌一幌,碗来粗细,略举手,把两个勾死人打为肉酱。(《西游记》第三回)

(36)先烧半锅滚水别用,却又将些山地榆叶子,着水煎作茶汤,然后将些黄粱粟米,煮起饭来。(《西游记》第十三回)

(37)“太少?”孙八想不起说什么来。(老舍《老张的哲学》)

(38)陈清扬的身体沾了露水,闪起光来。(王小波《黄金时代》)

以上七例“起……来”,其中例(32)表示空间位移意义,记为[+空间位移][+立足点];例(33)(34)(35)36)(38)表示“开 始”的时间意义,记为[+时间][-立足点];例(37)表示抽象位移意义,记为[+抽象位移][+抽象立足点]。

语料来源

[1](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

[2](汉)王充.论衡.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

[3](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编纂、福建师范大学选注.福建教育出版社,1982年

[4](晋)干宝著、胡怀琛标点.搜神记.商务印书馆,1957年

[5](唐)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6](宋)李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

[7](宋)普济著、苏渊雷点较.五灯会元.中华书局出版,1984年

[8](宋)沈括.梦溪笔谈.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

[9](宋)冯梦龙.错斩崔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10](宋)冯梦龙.碾玉观音.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11](元)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

[12](明)吴承恩著.西游记.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1年

[13](清)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 三秦出版社,1992年

[14](现当代)黄伯荣主编.汉语方言语法类编.山东:青岛出版社,1996年

参考文献

[1]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主编.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2]蔡 瑱.论动后复合趋向动词和处所名词的位置[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4).

[3]曹广衢.壮侗语趋向补语的起源和发展[J].民族语文,1994(4).

[4]卢顺英.论趋向动词问题[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1).

[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吕叔湘主编.语法研究入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7]齐沪扬.空间位移中主观参照“来/去”的语用含义[J].世界汉语教学,1996(1).

[8]石毓智.汉语研究的类型学视野[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9]孙斐、定远.九十年代以来的趋向动词研究述评[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