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语中隐含的祈使句在日常生活之中十分常见,然而以往的研究中对这一问题虽有所涉及,却很少能够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角度予以阐释。本文以王朔的小说作品为语料来源,旨在系统的描述其作品中隐含祈使句的间接言语行为。
【关键词】王朔;隐含;祈使;间接言语行为
【中图分类号】I247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王朔作品中的语言特点以北京方言为基底,掺杂大量市俗俚语,采用老百姓的口头表达方式,能够体现一段时期的地域语言风气。本文以王朔的7部主要作品为语料来源,包括《玩的就是心跳》《一点儿正经没有》《过把瘾就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我是你爸爸》《浮出海面》《永失我爱》。汉语中的隐含祈使句在日常生活之中十分常见,然而以往的研究中对这一问题虽有所涉及,却很少能够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角度予以阐释。我们力图在以往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王朔的主要作品分析汉语中间接祈使言语行为的特点,希望对现代汉语语用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帮助。
二、隐含祈使的间接言语行为
在间接言语行为中,说话人的言语行为是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表达的,人们通常采用各种语法手段间接地表达祈使意愿,因而言语行为通常带有隐含的祈使意味。本文通过句中涉及的不同内容进行分类,深入研究说话者选取不同的表达内容而形成的祈使强度的差别。
(一)涉及听话者做某事的能力或意愿
在王朔的作品中,有一部分表达祈使的内容是涉及听话者做某事的能力或意愿,我将其分为说话者主观上肯定听话者的能力和意愿以及说话者主观上否定听话者的能力和意愿两方面:
1.说话者主观上肯定听话者的能力和意愿。(1)马林生:你可以走了(《我是你爸爸》);(2)马锐:你不愿意听讲,你可以出去!(《我是你爸爸》)
2.说话者主观上否定听话者的能力和意愿。(1)你不能这样对待我(《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2)我不是废物,你不能随便侮辱我(《空中小姐》)。
在这些例子中,当说话者主观上肯定听话者的能力和意愿时,祈使的语气十分委婉,只表明听话者有能力或意愿做某事;当说话者主观上否定听话者的能力和意愿时,语气会比较强硬,说话者否定的是听话者的能力或意愿,祈使强度较高。
(二)涉及听话者实现言语行为
在王朔作品中,通过涉及听话者实现言语行为的句子来表达间接祈使含义的情况十分常见。我们从说话者祈使听话者做某事和说话者祈使听话者不要做某事两方面来分析:
1.说话者祈使听话者做某事。(1)“咱也别远喽”瘸子带我们走过楼前停着的一辆小汽车拍着后备箱说。(《玩的就是心跳》)(2)大家乐:“爱谁谁谁吧,甭搭理他完了。”(《玩的就是心跳》)
在涉及听话者实现言语行为的例子中,当说话者祈使听话者做某事时,语气会偏于平和。
2.说话者祈使听话者不要做某事。(1)我低声下气的劝她:“别生气呀,有什么话咱么回家说。”(《过把瘾就死》)(2)你有什么邪火别冲我发,我又不是你的充气筒。(《过把瘾就死》)
在涉及听话者实现言语行为的例子中,当说话者祈使听话者不要做某事时,语气会稍强硬一些,但仍属于比较平和的类型。
(三)涉及说话者祈使听话者的意愿
在王朔的作品中还有一种常见的间接言语行为句,说话者通过表达自己的意愿来间接地实施言语行为。
1.说话者有祈使听话者做某事的意愿。(1)马林生:我希望你还是把饭吃了,有什么话吃完再说(《我是你爸爸》);(2)我迫切希望知道两年前我从杭州走后阿眉的情况(《浮出海面》)。
在涉及说话者有祈使听话者做某事的意愿的例子中,当说话者有祈使听话者做某事的意愿时,由于说话者突出强调了自己的想法和态度,语气会稍微显得强硬一些。
2.说话者有祈使听话者不要做某事的意愿。(1)方言:我不想你这种口气对我说话(《过把瘾就死》)。
当说话者有祈使听话者不要做某事的意愿时,说话者既要表明自己的想法,还要突出自己否定的态度,因而语气也比前者稍微强硬一些。
(四)涉及某种情况后果
在王朔的作品中,有时说话人会选择比较强硬的方式来实现言语行为,我们从涉及听话者做某事的后果和涉及听话者不做某事的后果两方面来分析。
1.涉及听话者做某事的后果。(1)方言:去吧,上街吧,不干出个样来别回来见我!(《一点儿正经没有》)(2)别给我开磺胺,我磺胺过敏。(《永失我爱》)
在涉及某种情况后果的例子中,当说话者祈使听话者做某事时,说话者的言语中通常会涉及祈使两部分内容:一是听话者要实现的行为,二是听话者实现或违反说话者祈使行为会出现的后果,语气比较强硬。
2.涉及听话者不做某事的后果。(1)方言:去吧,上街吧,不干出个样来别回来见我!(《一点儿正经没有》)(2)你捡不捡?不捡我就打死你!看你犟还是我犟!(《我是你爸爸》)
在涉及某种情况后果的例子中,当说话者祈使听话者不要做某事时,说话者为了达到使听话者终止某一行为的目的,通常会指出听话者实施或拒绝实施这一行为的后果。
三、结语
隐含祈使的间接言语行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深入系统的研究汉语中隐含祈使的言语行为,有利于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交际中正确的理解隐含祈使句的言外之意,增强语言表达效果,提高其达到交际目的的可能性。同时,为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资料,有益于减少跨文交际中的矛盾,避免社交中的尴尬和失误,正视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袁毓林.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王晓萍.间接言语行为分析[J].广州:广州大学,2009.
[3]孙淑芳.隐含祈使的间接言语行为句[J].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1.
[4]罗曼曼.论隐含祈使的间接言语行为句[J].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编辑:钟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