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对外汉语事业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对外汉语教材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现状是同一水平的教学素材有很多,但是真正有利于语言学习者进行日常交际的教材非常有限。我们应对教材内容的选择重视起来,并通过增强素材的实用性,来培养学习者的交际技能。
【关键词】教学素材;生活实践;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当今社会,语言教学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汉语,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而在各个环节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又是围绕着教材而展开的,这就体现出了教学素材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对教学素材的内容选择予以重视。
一、对外汉语教学素材的重要性
(一)语言教学的目标
语言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习者能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而听、说、读、写是语言学习的四大方面,学习者只有在这四大方面齐头并进,才能进行正常的交际。
学习者学一门语言的目的是多样的,但都是希望自己学习这门语言具备实用性,这恰好与语言教学的目标一致,即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
(二)对外汉语教学素材现状
我国对外汉语事业发展的并不完善,存在教学素材结构单一、内容滞后等特点,这并不符合教学目标。编者应该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来编排教学素材。
二、从《汉语高级口语1》看教学素材与生活实践的关系
《汉语高级口语1》是刘元满、任雪梅等人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都有较强的实用性。在教学素材的选择方面极大的突出了文化色彩,并且贴合我们生活中的交际用语。
以第三课《梨可不能分着吃》为例,课文以几个人坐在一起聊天、吃水果开篇,讲到日本人铃木要分梨吃,而被中国人林雪拒绝了,林雪告诉铃木“梨可不能俩人分着吃,中国人有讲究,分梨跟‘亲人分离’的‘分离’同音,听起来不吉利”。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就把中国的传统习俗文化提了出来,使留学生更加容易了解并掌握这一习俗,并对汉语中同音词的概念有更深一步的认识。接下来课文中还提到了给老人祝寿时不能送钟,与“终”同音;别人结婚时不能送伞,与“散”同音,这都是不吉利的。这些恰恰是我们生活实践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再看课文中提到的语言点“至于”,原文说“这都是经商者的一厢情愿,至于‘8’是不是真能给商家带来好运,鬼才知道”。一句话带出了“至于”这一常用语言点,并且也提出了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一种说法,是否灵验,并不能确定,这也侧面树立了当今国人的形象,注意到了教学素材的科学性。
课文本身以对话的形式呈现,以中国常见的文化习俗作为素材,以日常交际中常用的词语作为需要掌握的语言点。正如柯传仁所说的“语言学习领域的社会化趋势,语言被视为一个社会活动”,说明学习者的语言主观性对语言能力的掌握格外重要,所以要对学习者进行二语文化环境的引导与熏陶,这体现出了教学素材内容选择与编排一定要体现文化的特点。
但就《汉语高级口语1》内容来看,也有一些知识点在生活中不常用。例如在第三课《梨可不能分着吃》的生词中有个词语“懊丧”,书中解释是“因事情不如意而情绪低落,精神不振”,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多用“沮丧”。例如在第十一课《乡音难改》的生词中有个词语“贪功”,书中解释是“把不属于自己的功劳归于自己”,这样的内容也是不太恰当的。再如“怡情养性”在生活中并不十分常见。
由此看来,再优秀的教材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今后对外汉语教学素材选择方向
(一)增强实用性,使之与生活并轨
李泉提到“要了解学生的需要,提供学生最希望学习的内容。提供利用与语言环境的可能性,建立课堂学习和自然习得相结合的新教学体系。”这就显示出了语言教学的针对性问题,需要对学习者的差异进行细化。只有体现出了教学素材的差异性,才能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李泉提出的“网络媒体教材的编写模式”主要是应用到网络教学之中。但我认为,这种教材也可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能够极大的提高学习者语言习得的系统性、连贯性。可以实现让学习者按照类别,自己来选择要学习的内容。由教材研究人员制定出一些“必修”内容,再按教学素材的内容进行分类,制定一些“选修”内容,在同等汉语水平的基础上,教师将有同样兴趣的学习者分到一个班级。这样学习者就有共同的话题,那么将所学语言运用到实际的交际中就很便利,并可以随时通过交流和讨论得到强化。
(二)与时俱进,及时除旧纳新
对外汉语教学素材还要注重与时俱进的问题,有价值地进行创新。
对未来的教材事业发展,有以下几点期许:
1.教学素材来源于现实生活,尽量根据学习者不同的汉语水平选用适当的教材。
2.教学素材充分体现出学习者的需要,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选取,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
3.教学素材要体现出交际性,并有利于学习者运用到日常生活实践当中。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泉.对外汉语教材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倪明亮.汉语综合课教材论文册[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2.
[3]吕必松.再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2).
作者简介:吕卓阳,女,吉林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5级研究生。
(编辑:钟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