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探索,试图让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写作更紧密联系,互相促进,同时,培育学生的个性化创新思维,强化学生的个性化情感体验,让他们体悟到阅读与写作的乐趣,这就是个性化阅读写作教学的目的所在。
【关键词】阅读写作;个性化;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我校是一所刚刚评上三级达标校的城市薄弱中学,学生的基础比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数的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漫长的求学生涯中,除了教科书和教辅材料以外,很少主动阅读课外书,阅读面非常狭窄,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在主动性缺失的情况下不可避免的失去对文本独到的见解和个性化的感悟,更别说在写作上体现自己的个性风格。我国中学作文教学如何走出毫无个性程式化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困境,这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换一个视角,改变一下思路也许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一、作文教学的危机与原因
作文教学危机的源头不在写作教学本身,而是在阅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是写作的源头,没有广泛而有效的阅读写作就是无根之木,无水之鱼,毫无生气。而以应试为目的的阅读材料功利性再明确不过,看看书店里的作文辅导书多如牛毛,题目不外乎《高考满分作文》《高考优秀作文一百篇》等等,模式风格千篇一律,教师也将个人文学审美观强加给学生,指定阅读篇目阅读范围,固定文体和写作模式,作文近亲繁殖,同质化严重,可以设想,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多年的写作训练中,都是刻意地去学习这种“新八股”,根本没有真正发自内心的表达的乐趣和倾吐的快感,在教师的压力下,有的只是为完成任务而进行的毫无选择、毫无个性的阅读、模仿、堆砌文字,如此千人一面的“八股文”改卷老师看了只能“审美疲劳”,没有丝毫喜悦与感动。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每一个作者获取灵感和素材的重要渠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写作水平,就应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选择,积极思考,从自己喜爱的,符合自己个性发展的文章中挖掘素材,磨炼技巧,进而接受美的熏陶,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最后将胸中万卷转化为笔下千言。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探索,试图让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写作更紧密联系,互相促进,同时,培育学生的个性化创新思维,强化学生的个性化情感体验,让他们体悟到阅读与写作的乐趣,这就是个性化阅读写作教学的目的所在。
二、个性化阅读与个性化写作的探索与实践
用什么样的教学观念指导作文教学,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作文个性化读写教学的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性化阅读为个性化写作提供创造性新思维
针对作文教学的危机,我们重新审视了作文教学的内容与目标,对作文教学做出了新的思考。
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是作文教学最重要的内容,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传统应试语文教育,在高考指挥棒下,偏重语言技巧,而忽视创新思维的培养,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写作质量。创造性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自于对大量文本深入阅读并进行个性化解读与提炼。语言训练只能解决文章的表现形式问题,不能给文章带来个性与思想。
学生要写好作文,首先就要训练他们成为有思想的读者——这就是“读写合一”的教学观念。培养有思想的读者的基础工作是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为任何创新思维的声音都是来自学生对阅读文本独到的思考。在深刻、全面的文本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读到的文字和所感知到的个人生命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形成个人独特的认识与感受,写出来的东西才会烙上个人独有的印记,成为独一无二的作品。
(二)通过个性化阅读打造个性化写作风格
作文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强烈个性色彩的活动,是他们独特个性魅力展现的心灵空间,我们该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这极度私人化的心灵空间呢?时常有学生问我:“怎样才能写好作文?”我反问:“你喜欢看什么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喜欢某人某种文体某种风格的作品,才会去钻研模仿,继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单就散文为例,有的学生喜欢研究历史,感悟文化,写余秋雨式的历史散文;有的学生喜欢思考生死,拥抱虚无,写周国平式的哲理散文;有的学生喜欢唐宋诗词,写春花秋月大江东去式的诗散文。我曾经的一个学生,极喜欢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的散文,把它们奉若经典,多加模仿,自此她的篇篇文章都看得到三毛的影子,把三毛的写作风格完全融入自己的作品,笔耕不辍,如痴如醉,最后竟在福建省漳州市首届丹霞杯小作家作文联赛中以一篇类三毛体抒情散文《随风而逝》获得全市作文冠军。
写作教学应多鼓励学生自由地、有个性地表达、尽量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让学生能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出自己的风格,不人云亦云,这样才能抓住读者的眼球,让改卷老师眼前一亮,不想得高分都难!
(三)在个性化阅读中培养个性化写作能力
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如何通过阅读指导写作,在教学设计上可多设计一些个性化的阅读与写作训练课使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写作风格的文章,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热情去阅读,通过阅读提炼个人的思考与感悟,继而加以归纳总结,然后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用学会的方法写作。在阅读训练中融入写作训练,一举两得,两种能力同时得到培养。
例如喜欢读小说的学生,可以用小说的笔法练习记叙文写作。如莫泊桑的《项链》,读完后可让学生学习“莫泊桑式结尾”的写作手法。然后通过对学生的一篇习作进行续写,将一个平平淡淡的故事延伸出一个不平常的“莫泊桑式结尾”,将使人耳目一新,也能使学生的作文升格。
喜欢读诗歌同样也能使学生的作文锦上添花。具体写作可以进行仿写或改写。如以“乐观”为话题运用古诗进行改写: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让学生从古诗中挖掘新意为自己的作品服务。
以读带写,读写结合,只有读出文章的精华所在,读出文章的写作技巧,才能更透彻明白怎么“写”,学生在这个读与写的反复训练中逐渐培养创新思维继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四)利用全新的网络环境促进个性化阅读,优化写作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而在现实社会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网络无处不在,已然成为我们生活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网络为学生提供了除课本、其他纸质文本以外的知识信息来源的新渠道,学生可利用这个全新的个性化阅读平台,打造自己的个性化写作空间。
受条件所限,城市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体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写起文章很可能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无从下笔,但网络世界里,政治、历史、经济、哲学、科技、艺术等等包罗万象异彩纷呈,个性化的写作素材很容易找到。榕树、天涯等网站里不乏优秀的文学作品,名家名篇的写作技巧也很容易借鉴。甚至也可通过广播影视音乐等艺术作品来寻找写作的素材和灵感。载体较多,又能突破时空局限,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多角度比较、分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自由选择,激发内心的潜在创造欲望。网络既然已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不妨利用它,来激活我们的个性化写作。
几年下来,累积的作文教学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当前作文教学应由过去的单纯重视语言修辞学转向重视个性化独创性的表达,在写作指导中鼓励学生挖掘“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作文学习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特色。诗词有豪放婉约,小说有京派海派,为什么我们学生的作文只能有一种模式,一个风格。学生思想缺席、个性湮没、思维固化、自我迷失,必然就不会有好的作文。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论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所以我们认为作文教学要冲破传统,摒弃单一化,程式化的作文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个性化的作文教学模式,把阅读写作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破除以教师的见解代替学生的思考,以现成的模式代替必要的探索的阅读写作陋习,置学生于写作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看书、思考、质疑、交流,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张扬其写作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真正使课堂变成“学堂”,构建自主阅读快乐写作的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