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重视写作中思维品质的培养

2016-04-29 00:00:00陆林芬
课外语文·上 2016年4期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学生写作中出现的思维缺乏深度、过于偏激、缺少条理等思维品质问题作一些探讨,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关注生活,学会思考;认识社会,理性批判;注重培养,创新思维。

【关键词】作文水平;思维品质;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篇好作文的写成,不仅需要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需要良好的思维品质。很难想象,一个见解肤浅、思路混乱、逻辑不清的人能写出好文章。所以,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注意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学生的思维品质特点

(一)思维狭窄、缺乏深度

当前升学竞争愈演愈烈,学生的活动空间被死死约束在课堂,捆绑于题海,限制在校园;即使回到家,家长还要千方百计多给孩子看书的时间,不让看电视,不需做家务,不给串门访友。在学校和家庭齐心协力的共同督促下,学生走进了读书的“围城”,“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不关心”,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升学读”的书呆子。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生活单调、活动空间较小、接触社会面窄、生活积累肤浅、社会经验缺乏、写作题材枯竭的局面。所以在中学生的作文中,普遍存在着思维狭窄、理解不深、浮于表面的倾向。比如江苏高考语文模拟卷中有道作文题要求以“繁与简”作为话题写作,批阅学生的作文后发现,许多学生只会考虑到事情的烦琐与简单,读书的烦琐与玩乐的轻松,其实深入思考下去,可写的内容实在太多了。如可以揭露当今社会的一种非正常现象:缺乏交际网而寸步难行,简事繁办,若有关系就能畅通无阻,繁事简办。也可以赞美自己的父母:对子女处处关心,不厌其烦;对自己处处简单,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无私奉献……

(二)思想偏激、缺少客观

相对于思想幼稚与肤浅的学生,思想偏激的学生似乎比他们要有个性,有见解,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但是这些看法十分地主观与盲目。他们往往因为社会上某一方面的不入眼便全盘否定整个社会,写出的文章或愤世嫉俗或悲观消沉,不能做到全面地辩证地思考问题,不能得出客观的公正的见解。读这样的文章,往往让人觉得灰色与消极,从而心情沉重。

(三)思维混乱、缺乏条理

有的学生写的文章表面看起来中规中矩,但细细一读,却发现他的思维相当混乱,段与段之间缺乏逻辑联系,想到哪写到哪,读完如坠云雾之中,感觉莫名其妙。究其原因,是由于这些学生平时不注意积累写作素材,又不善于思考,不善于把所写事物与其他事物联系起来,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理性思考逻辑分析。

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对策

(一)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生活中存在大量写作的题材。学生在作文时觉得无话可说,不是由于生活中不存在素材,而是由于学生不善于发现,对生活现象熟视无睹。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勤于思考,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

在高一的语文教学中,我就安排了每两周一次的户外教学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观察校园环境,观察校园里师生的言行,并以生活笔记的形式付诸笔端。另外,要求他们做一个关心时事的“小公民”,每周记一则新闻,并写上自己对该事件的思考,同时安排时间在课上进行交流。应该说效果不错。

(二)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学会理性思考、客观评判

高中学生认知水平还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对事物的看法还不成熟,有时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而不够全面甚至过于偏激。这种思想带到作文中去,就会使文章的主旨表现力削弱甚至是价值情感倾向悖谬。作为语文教师有必要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去理性、客观地看待问题。

在高二的语文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关爱、对社会的关心、对国家的热爱、对生活美丑的鉴别。充分利用好学校组织的春游、秋游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把社会作为课堂,饱览祖国大好河山,领略祖国山河美。让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社区,感受社会变革:采访人物,了解人物思想感情,挖掘人性美;开展调查访问,感受身边的变化。这一年扎实有效的社会活动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入社会,在社会活动中耳濡目染,学会理性地分析问题,客观地评判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

(三)提升学生思维水平,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高考语文作文发展等级要求学生作文力求深刻、创新。深刻即指文章要具有一定思想深度。深刻的文章往往表现在丰富的内容和高深的立意达到高度的统一,见解富有深刻性,说明富有逻辑性,思想富有理性。创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见解的新颖,对事物有独到的看法、主张、认识。由此可见,要想获得发展等级分,必须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一提到创新思维,我们就很容易想到这样一件事:同样是切苹果,幼小的孩童横着切开苹果,一颗我们从未发现的美丽的五角星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孩子的这个行为打破了思维常规,具有新颖性,这就是创新思维!这是上天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可惜这种美妙的思维能力却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而退化了。当务之急,我们必须把孩子的这种潜能挖掘出来,让创新思维之光照亮高考作文。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应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能力

所谓求异性思维, 是从常规思维相反的角度、过程出发去思考问题的方式。求异思维的特点是对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持怀疑和反对的态度,甚至唱反调。求异思维往往能够出奇制胜,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收获。对于学生写作来说,就是要求他们能用新角度、新观点去分析问题,对问题提出独特的见解。但在现实中,学生的思维往往自觉套上一个框框,写作时也往往是这样。如:让学生写《公共汽车上的见闻》,一般同学总喜欢赞扬那见老弱者让座的高尚行为,而批判那只顾个人的自私自利行为。但几十个学生写相同的内容,就会令人生厌。教师应启发学生认识,社会上原本存在着许多与一般人的思维相反或叫“出人意料,却在情理”的事。例如有一位同学写《公共汽车上的见闻》,重点记叙了那老者回绝人家的好意,拒绝让座这件事。描写细致入微、生动逼真,从中反映了这老人独特的个性。这就是一种思维的创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看事里外看,想事正反想,用自己的锐眼,看出人家所未曾看到的,思人家所未曾想到的,写人家所未曾写到的,大胆同中求异,旧中求新,而不随人家“啃人家啃过的东西”,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见解高人一筹,令人耳目一新。

(二)着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情景,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事物,加以分析、比较,选择最佳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如以“路”为话题,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立意,可写通向知识大门的路,也可写走向成熟的人生之路,还可写到达无限风光的险峻之路,以及古老的青石路、任尔驰骋的高速路、点击之间的信息路……

又如以“牛”为话题,联系现实生活,就可以引导学生应用发散性思维写出几篇立意不同的文章。从牛的雄壮形象落笔,写出朝气蓬勃的时代特征;从鲁迅先生自比牛,郭沫若自比牛尾巴,茅盾自比牛尾巴上的毛,可写伟人的谦虚;从牛的性格任劳任怨,可赞淳朴的劳动群众;从牛的生理特点——反刍,引申到学习方法 上——要温故知新……总之,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牛的形象、特征、性格、生理特点进行分析立意,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多侧面多角度的对事物进行分析,避免了一写到“牛”,就只会赞扬老黄牛勤劳这一传统立意。可以说,发散的角度愈多,说明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全面,思维越灵活,就越能创新地写出富有新意、与众不同的观点。

总之,作文教学中自觉主动地运用思维规律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孩子们思维天赋得到深挖,让他们的思维创新,放出灿烂夺目的光芒,这种做法无疑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蔡月华.作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11).

[2]王志勇.作文教学要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5).

[3]许光明.创新思维简明读本[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