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优势互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本文论述了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合作学习;语文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标准课程》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即要求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长期固定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了厌烦情绪,认为课文的阅读不外就是知道里面所讲意思,存在这种心理现象比比皆是,学语文简直一点味道都没有。所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合作学习,让学生优势互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每个孩子都会存在个性的差异。对于同样的一个问题,学生会有着不同的看法,而教师在教学中如不尊重学生的意见,就会把问题的答案局限于一种,这将会严重抑制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应该对言之有理的学生加以鼓励。语文课中不少问题的答案不只限于一种,这就需要学生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如《乌鸦喝水》一课,让学生讨论:如果乌鸦不用石子可不可喝到水?如果可以,能用什么办法呢?这一个问题一出现班上自觉展开了一场争辩。双方争论中摆事实讲道理,互不相让。许多的孩子还为乌鸦找到了许多的更好的办法。有一位孩子居然还说用小石子的办法不好,因为小石子把水弄脏了。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扩展,在不知不觉中思维得到了训练。再如《想飞的乌龟》一课教师可以创设以下几个活动:(1)轻声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2)分角色朗读,想象交流:乌龟在天上还会看到什么?它高兴吗?(3)当当可爱的乌龟,说说从天上掉下时的心情。(4)小组讨论:如何帮助乌龟第二次飞上天?这些问题孩子津津乐道,加深了对课文的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
二、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教师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目的,更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特别是查询资料,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变为主动的积极探究,获得主动发展。
有位教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扣题质疑: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圆明园毁灭前是什么样子的?要不要重建圆明园?等,然后教师归纳总结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策略。在探究方法上,学生提出自学、合作、交流的方法:在获取知识的途径上,学生提出了阅读课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观看影视作品等方法;在朗读方式上,学生提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默读、大声读、对读;在理解课文内容上,学生提出抓重点词句谈体会,边读边想象,勾画圈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结合导读与课后思考练习题抓重点内容学习。根据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法,让学生通过充分自学后,教师引导交流。有的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有的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有的通过想象把圆明园昔日的美景描述出来;有的读自己对句子的理解、领悟等。课后,让学生继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收集圆明园的资料来探究圆明园的有关知识。这样,学生在相互合作中不仅扮演了发现者、研究者,而且在自主的阅读中体验到获取知识的乐趣。这位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性问题情境,学生个体主动、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探究问题的解决办法,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主动得到发展。
三、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有些课文的结尾,言犹未尽十分含蓄,能激发起学生的浮想联翩。在学习这些课文时,我往往因势利导,诱发学生开展“接续想象”,如教《穷人》时,抓住课文的结尾“‘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帐子。”这一句,我设计了“桑娜拉开帐子以后怎么样?”为题,让学生讨论,续想故事情节。这时同学们有的说渔夫是多么激动,称赞桑娜做得对;有的说桑娜是多么高兴,一切担忧都烟消云散;有的说七个小孩子醒来后,无忧无虑地玩得多么快乐……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用想象进一步焕发了穷人美的心灵。学了《凡卡》一文后,我以《凡卡寄信以后》为题作文,让学生展开接续想象,顺作者写作旨意写了凡卡种种可能发生的更为悲惨的遭遇。
四、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师而言,决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是对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的认识过程,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摆正学生“主体”的地位,充分挖掘其创新潜能,发挥“主体”作用。而如何摆正其中关系,做到“收”“放”自如,其关键就在于教师的“引”。
“引”是指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不能袖手旁观 ,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适时地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创设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 , 使得“一石”能激起“千层浪”;有挑战性的问题 , 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有趣味性的问题,设法让学生“欲罢不能”。
“放”是指教师不要怕孩子暴露问题,要解放孩子的身心,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的答案,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试想,如果学生绞尽脑汁思考出的一个答案,虽然言之有理但就是因为不符合老师的标准答案而被一棍子打死,学生怎么再能畅所欲言、积极思维呢?当然,对于学生出现的原则性的错误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我们应在肯定其合理性的基础上帮助其分析错因,使其在心服口服的前提下走向成功。
总而言之,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真正让学生搞好合作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大胆探索,放开手脚,努力构建一种合作学习的教学环境。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