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教师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6-04-29 00:00:00王声琴
课外语文·上 2016年4期

【摘要】新课改下,对教师收获来讲,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有成功者,更有举步维艰者,于是艰者都向欢者学习,掀起学习的热潮。但笔者认为,不管学习哪里的经验、方法。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执教过程中都应注意几个问题,否则,其教学效果可能难以得到较大的提高。

【关键词】问题有效性讲解;合作学习;激励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大力倡导新课改的今天,不管学习哪里的经验、方法,笔者认为,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执教过程中都应注意以下问题,否则,其教学效果可能难以得到较大的提高。

一、教师的课堂提问,应注意问题的有效性

“问题”要有针对性,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解答欲望和作进一步探究的想法; “问题”要有层次性,适合所教学生不同基础的要求,让他们能主动参与进来,并都有自己的展示机会;“问题”要让学生能从中领略一些获得知识的途径和策略,让基础不同的学生都能从中受益;“问题”要能促进学生养成有计划学习,合理确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法的良好习惯。“问题”要紧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

二、课堂上,教师讲解的内容应做到“精”“准”和“导”三个字

近几年,听了一些的观摩课、调研课、示范课、评比课,看到的是,课堂上学生泛泛而读;教师滥用多媒体课件,动不动让学生当众表演;热热闹闹无聊问答;教师想方设法追求学生感官上的活跃生动。在一些教师的心目中,这就是新课改。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只是教学中浅层面上的操作运作。新课改仍需要老师的讲解,只是教师的讲解需讲求艺术性。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注重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一定要在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确定哪些问题该讲,哪些问题不用讲,真正把握讲解内容的“精”和“准”;教师要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确定好不同的问题用它最合适的方式讲,这样来使学生对“讲”的内容爱听,且听得有味,有收获;最后,正确把握“讲”的作用。“讲”主要作用之一就是“导”,教师的讲不但要让学生弄懂自学讨论中没弄懂的,更要使学生不管是在思维上或是学习方法上能有所启迪。

三、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形式,应是有效的

从形式上看,教师都从讲台上走到了学生中间去,跟学生的距离更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学生举手发言的多了,讨论也更加激烈了,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主动性得到了开发。但只要你稍作注意,不难发现,这种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进入小组合作学习的状态,学生的思维含金量却是非常低的,这如何能够相互合作,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呢,这样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会好吗?一定不会。还有的是,只重视对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不注重对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更有甚者,不管所教授的内容是否适合合作学习,都一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等等。很显然,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其有效性,是值得商榷的。那么教师应该怎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才更有效呢?我认为:

应尽可能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自己独立的自习后,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再经小组讨论,最终形成小组统一的意见。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要用小组合作学习,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对一些简单的,通过直觉思维或简单的逻辑思维,就能得到解答的问题,可不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如果原属要探讨的问题比较复杂,对学生单独思考,难以解决,甚至还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的,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认识,运用一般的方法难以奏效,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说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好时机到了,就应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形式,充分发挥小组成员集体的力量。课堂上,教师要随时随地不失时机地对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就让学生自己去看、讨论什么的,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并不失时机地对他们的思考方法,方向进行最恰当的提示,引导,让他们原讨论学习朝着学习目标的方向发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四、对学生激励,要适时适度

教学中适时又适度的对表现较为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激励,是有必要的。我以为首先是激励要适时,其次是激励要适度。2009年,我班的一名学生在空荡荡的教室里抽泣,路过的我听见了,就走到他身边询问原因。他没有回答我,只是停止了抽泣。头则深深地埋在胳膊里,不理我。无论我怎样的温言细语,他仍是一声不吭。这个学生平时十分努力刻苦,成绩却始终起色不大。瞄见他胳膊下的一角试卷,我知道问题所在了。我什么话都不再说,拍拍他的肩,然后坐在他身旁的座位上,静静地陪他一直坐到了天黑,第二天,我把他考试考得最好的几份试卷放到他的手心,然后我与他一块紧紧握住那几份试卷,简单说了我自己对考试的结果的看法,并鼓励他说,下次考试你一定能考好的。后来,在高考成绩公布的第一时间里,我接到了他的电话:“老师,我永远记得您陪我的那个黄昏,那几张试卷!………”这就是我从教中遇到的适时适度对学生激励取得最好效果的一例。在我看来,一句适时的轻声激励,甚至是一个无声的鼓励,都能让学生飞跃,也只有人在有受激励欲望,他的所作所为应得到肯定的时候,及时的激励,才能使激励达到较好的效果。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不但要适时,而且还要适度。

参考文献

[1]郭友.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学技能与培训[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