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编排设计

2016-04-29 00:00:00李林钟
课外语文·上 2016年4期

【摘要】综合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目标和学习形式,肩负了对以往学科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旧的课程体系的颠覆重任。各套小学语文教材均将综合性学习作为教材设计的重点和特色。通过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的设计特点、局限性分析,我们尝试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出新的规范。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语文教材;特征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教材综合性学习板块特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首次将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课程目标和内容,与“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并列为语文学科学习五大板块,这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创新。各种小学语文教材贯彻《课标》这一新理念,各具特色地安排了综合性学习板块。我们梳理了人教材小学语文教材1-12册中的综合性学习,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发现教材综合性学习板块大体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在内容安排上,呈现出内隐和外显相结合的特点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对“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设计整体考虑,可能是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尤其是听说读写能力的不足,在低年段(1-2年级),教材没有明确设计综合性学习的板块,而是在课文的课后作业部分或是语文园地部分相机安排了一些渗透综合性学习的题目。

中高年段的综合性学习教材设计则具有外显的特点,人教版教材从3年级开始,明确设计了综合性学习版块,中高年段每册都予以安排。中年段的综合性学习均安排在课文的练习部分,配合课文的学习拓展延伸。高年段的综合性学习则既有课文学习的延伸拓展,也有单独成体系的学习单元。

(二)不同的学段的教材设计,呈现出阶段性、递进性

低年段综合性学习的内隐特点和中高年段教材的外显特点,已然是教材阶段性的特征之一。中年段设计综合性学习时,在内容安排上,实行由“扶”到“放”的策略,在三年级,每一次综合性学习分两期开展,前期布置话题和任务,后期互相交流和汇报成果,既降低了难度,又保证了效果。进入四年级,编者便不再“扶持”,设计了完整的综合性学习任务。

在综合性学习教材的实施形式上,教材设计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和递进性,在不同学段侧重不同的操作形式,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中年段注重开展语文活动形式,在活动中,重视搜集整理资料,重视观察,既要求自由组成小组,学会商量,强调合作和交流,又要求分头行动,突出个体自主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到了高年段,形式更加丰富,内容深度加大,要求也更高,话题更具专题性和探究性。

但需要提出的是,《课标》虽在不同学段提出了不同的学习目标,如形式、内容和效果上的差异,但这种学习目标的达成是螺旋式上升的,后一阶段的目标并不是独立于前一阶段目标,而是在前一阶段目标的基础上去实现,包含了前阶段的学习目标。

(三)突出整体设计,与阅读主题、口语交际及习作相关贯通

人教版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有一个鲜明的特色是既联系课文单元主题设计,又辐射到口语交际和习作,甚至是语文园地,形成了一个整体。这可能与教材的设计思路有关。

人教版教材强调说写结合、读写结合理念,即每单元的习作均围绕课文单元主题设计,口语交际与习作紧密联系,先说后写。而综合性学习依托于课文,从单元主题发掘出开展活动实践的点,不可避免地,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会产生交集。编者将三者整体考虑,综合设计,从另外一个层面突出了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

二、完善人教版语文教材在综合性学习方面的设计

(一)低年段教材的设计与《课标》的契合还需紧密

人教版语文教材在设计低年级综合性学习教材时,可能是基于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薄弱的担忧,惮于谈论综合性学习。正如有的教师认为,第一学段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是散落于教材各个角落的。正因为如此,多数老师很少关注,也没有考虑它存在的价值和意

义。[1]但实际上,综合性学习活动存在不同的形式和层次,不能把必要的知识、技能的掌握作为实施综合性学习的决定条件。边实施综合性学习活动边准备必需的知识和技能,随时向别人请教并及时地进行调整,也不失为实施综合性学习的有效策略。[2]因此,人教版语文教材在低年级刻意地回避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欠妥的。

(二)综合性学习宜与口语交际、习作板块保持适当的距离

正如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说:“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人教版语文教材以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习作板块的整体设计作为自己的特色,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运用。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不可避免地,矮化了综合性学习的地位。不管是不是编者有意为之,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当习作和口语交际话题为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时,本该需要由综合性学习自行承担的说和写的任务自然而然地就分流到了习作和口语交际。而此时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像是口语交际的话题准备活动,或是活动作文课前的作文活动,其独有的价值和功能就不能显现出来。一旦这种整体设计思路形成,不仅受局限的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和习作也会受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局限,而缺乏更广阔的天地。这是一个双输的局面。

(三)不同学段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应加强内容互补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中高年段综合性学习具有显著的特点:中年段强调专题活动,高年段强调语文课题研究。如三年级安排了4次综合性学习,均为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与课外活动;四年级的综合性学习设计突出走进社会,走进社区,了解自己或他人。而到了高年段,语文味比较浓的综合性学习占了很大优势,如五上的“我爱读书”“遨游汉字王国”,五下的“语言艺术的魅力”,六上的“祖国在我心中”“轻叩诗歌的大门”。教材有意地将专题活动和课题探究按中高年段进行了分类。笔者以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样式应该是丰富的,每个学段都应呈现多种多样的学习形式,中年段有专题活动设计,也要有课题探究,还要有观察实验和学科综合,高年段既要有课题探究,也应有丰富有趣的活动,切实可行的观察实验和语文学科的综合实践。

三、教材中综合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笔者以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学习方式,语文教材首先要向广大师生呈现的应是优秀的综合性学习样本。有了优秀的设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有了好的凭借,而综合性学习也将体现出自身丰富的价值,引导语文课程向纵深迈进。为此,教材中综合性学习应避免以下几种倾向。

(一)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当作学习语文知识的手段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全面协调发展的语文素养,“素养—养成”的提法恰是对以往“知识—灌输”的一种纠正。旧的语文课程,强调知识本位,以知识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一切围绕“知识”展开,忽视了学习主体学生的地位,培养了一批高分低能的“人才”。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强调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强调内化,形成终身的语文素养。这里的“轻知识”不是说不要知识,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听说读写的贯通运用,要求学生具备运用知识的素养,而非一味地学习知识。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不重过程重结果

语文综合性学习既是课程目标的一部分,又体现了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即促使学生从传统的“习得性学习”走向“研究性学习”[3]“语文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4]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在课堂上讲一讲、练一练、写一写

许多人认为“语文学习就是上语文课,上语文课就是学习语文课本,学习课本就是学习字词句和几个关键的语段”。这大大局限了语文课程的丰富性和广阔性。教师“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而现实生活的范围则是广泛的,自然的,家庭的,社会的,无所不包,这为综合性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参考文献

[1]邢慧娟.低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整合与设计[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0(10).

[2]李德显.日本综合性学习视阈下的学生学力[J].全球教育展望,2007(2).

[3]孙菊霞.由“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概念引起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7(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李林钟,男,1980年生,江苏灌云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教育硕士。工作单位:南京凤凰街小学;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教学。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