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我们总会接触到“艺术手法”“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以及“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对于以上这些概念的理解并不是难事,但因为各种文献资料、书籍材料在表述中,说法各一,边界模糊,让鉴赏者莫衷一是。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教师也不容易区分。以其“昏昏”,何以“昭昭”?笔者试图以教学实践所得,廓清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利于学生认知并提升鉴赏能力。
【关键词】诗词鉴赏;艺术手法;认知;廓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对于艺术创作中“艺术手法”及其相似性概念的重新认知
“艺术手法”是广义的概念。《辞海》中解释:也称“表现手法”;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在文学创作中,有叙述、描写、虚构、烘托、渲染、夸张、讽刺、抒情、议论、对比等手法。《现代汉语词典》承袭了这种解释。那么,表现手法又该如何理解呢?《辞海》与《现代汉语词典》均未做解释。查询“百度百科”,大致有两种解读。一种就是上述的“艺术手法”。另一种是:也称为表现方法,凡是能使作品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表达效果,感染读者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两种解读两个概念。后一种将“表现手法”概念范围缩小,仅属于文学创作的范畴。也恰恰是这两种解读,让人产生不确定之惑。
如果我们想廓清诗词鉴赏中“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必须跳出权威窠臼,把“艺术手法”作为一个大概念,让其涵盖“表现手法”。否则,通行教材中关于诗词鉴赏的“表现手法”,无可置措。
至于“写作手法”,实际上单指写作方面的艺术性表现,当然也是从属于“艺术手法”。还有人提出“写作方法”概念。我以为此概念不仅涉及“艺术手法”,还包括酝酿时的方法运用,比如“打腹稿”“列提纲”等,甚至可延伸至“阅读积累”“材料收集”“思考”等。我想,这已经不属于艺术创作手法的范畴,可不必纠缠。
二、对于古诗词教学中“表达技巧”及其所属类别的认知
“百度百科”中解释:表达技巧即艺术手法,包括“表现手法”,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此解释与《辞海》关于“艺术手法”的解读相同。而高中诗词教学实际操作层面,表达技巧却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主要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的使用。需要指出的是,在这里,“表现手法”已经降格为表达技巧的一个种类。这又造成了混淆。我以为应以实际操作
为准。
那么在表达技巧范畴内,又如何辨析这四个种类呢?
(一)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辨析
表现手法是用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的手法。而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的手法,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一是宏观;一是微观。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但它如果间隔使用,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就非常明显,也可视为表现手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
(二)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的辨析
表达方式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常见有五种,即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与说明。而表现手法则是在表达过程中为了凸显某一方面的内容或者意义选用的艺术手段。表现手法中,经常会涉及表达方式。比如,描写中的“动静结合”,抒情中的“融情于景”等,既是表达方式,也是表现手法。显然,两者有交叉。
(三)表现手法与结构技巧的辨析
所谓“结构技巧”,是指诗人对作品内容的组织安排。体现在人、事、场景的布局,局部与整体的协调,首尾的照应,段落的过渡,线索的安排,详略虚实的设计,时空动静的调度等等。除较明晰的结构形式技巧,两者同样有交叉。比如重章叠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等,属于结构技巧范畴,但也理解为“表现手法”。
笔者不能细微到所有表达技巧的差异所在。我只是想提供一个认知表达技巧各类别的思路。具体鉴别还是看语用环境。
三、对间接抒情及其所属类别的认知
在古代诗词中,抒情表意是诗词的核心和归宿。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已成定论且没有多大异议。只是“间接抒情”让诗词含蓄委婉,耐人咀嚼,有引人联想的韵味,利于增加情感抒发的深厚度和感染力,因而更受诗人青睐,也理所当然地成了诗歌鉴赏的重点。
间接抒情在表情达意时需要一个依托,根据依托对象的不同,我把它分为五种形式,即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事抒情和借典抒情。
(1)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例如:李商隐的《端居》)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例如:于谦的《石灰吟》)
借事抒情。选取生活中一些细节、场景、片断和事件来抒情达意。(例如:张籍的《秋思》)
(4)借古讽今。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例如:杜牧的《题乌江亭》)
(5)借用典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在实际的诗歌鉴赏中,除了要知道这五种间接抒情方式的各自特点外,我们还需要结合诗歌具体内容来分析诗歌抒情方式,才能更好地读懂诗歌,赏析诗歌,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对借景抒情及其相似性概念的认知
关于情景关系的问题困扰多时,有时似是而非,有时又似非而是,总也弄不明白。这中间至少牵涉到“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三者的辨析,以及“触景生情”“以景结情”两者的差异。笔者试图剥丝抽茧,同时删繁就简,从而廓清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
我们首先来看看古人怎么说“景情”。司空图在《诗品》中谈“含蓄”时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一字”就是指“情”,这“风流”就是情景之间所达到的“水乳交融”的意境。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隐秀》中说:“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也说:“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状溢目前”不就是强调文学语言作品所描绘的“寓情于景”么?可见,古代文人们强调在抒情写意之时必须“借景(物)”“寓情于景”;同时,还要把景写得朦胧些、迷离些,若即若离,这样的文学作品才能产生一种回味无穷的韵味。这“回味无穷的韵味”,我们今天用另一个概念词表达,那就是“情景交融”。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情,曰景。”所谓“情”指“感情”“情绪”“思想”等作者主观的内蕴实质,是作品主旨;而“景”则指由人所遇、所想、所见的“人、事、物、景”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图景,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反映在作品中就是对生活的再观体,是承载主旨的形象。意境的创造就是把二者集合起来的艺术。
也因此,无论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都可算作手法,是并生的两个概念。如果非要区分,我以为:“借景抒情”一般在先,是作家写作时的方法运用;“寓情于景”相对在后,是作品成熟后的方法显现。这两种表现手法都可产生“情景交融”的意境。换句话说: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是手段,情景交融是效果。
“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的确存在差异。触景生情,是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了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这是诗人的心理活动,不应理解为抒情方法。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出作者的感情、寄托与抱负。它是一种表达方式,但它是“结构方式”。没有必要划到“抒情手法”。
景情间还存在四种衬托关系,也就是“乐景衬托乐情、哀景衬托哀情、乐景衬托哀情、哀景衬托乐情”,这些都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具体运用,比较好区分,在此不再赘述。
总之,无论是“表现手法”还是“表达技巧”,无论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无论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都是“艺术手法”下的一个概念,都是后人总结并赋予的。如果我们总是纠结于艺术手法概念的定义,那就与鉴赏渐行渐远。从这个意义上,“廓清”还是为了回归“鉴赏”的目标。有时候概念总是高高在上,而鉴赏实践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金鑫.“五种常见间接抒情方式摭谈”[J].文学教育,2010(2).
[2]杨汝明.“诗词鉴赏中巧辨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J].星星月刊,2007(5).
[3]《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百度文库。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