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考古诗阅读题中,为何学生会“读不懂”与“误读”呢? 笔者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一,重答案讲解,轻学生的原生解读。其二,重诗歌类型的共性分类,轻诗歌文本具体的个性解读。其三,重显性的意象与炼字,轻隐性复杂的情感内涵解读。并从名家的案例中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读透诗思,打通意脉。
【关键词】读不懂与误读;原生解读;个性解读;有机解读;诗思与意脉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师在诗歌阅读指导的时候常常自认为已经系统化地复习了二至三轮,为何还是收效甚微?为何学生“读不懂”与“误读”的顽疾愈演愈烈呢?
一、重答案讲解,轻学生的原生解读
老师在诗歌阅读题的处理上,通常的做法是先让学生朗读下诗歌,自己再按着诗歌的参考答案,追溯解读答案的由来;只是在一个所谓正确答案的指引下对文本进行简单的思维演绎。但往往忽略了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学生的阅读原生状态,他们是如何理解这首诗歌的?读懂了吗?看似读懂了,实则并未真正读懂?学生组织的答案与参考答案的差异在哪?学生的答案即便与参考答案不一样,有无合理的因素(有时是对参考答案的补充与完善)?即便学生误读了答案,为什么会误读?这些误读对于老师与同学有怎样的借鉴意义呢?如果认真思考这些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老师应该感谢这位同学提供的“有价值的误读”。只有明白学生在解读时问题出现在哪,才能更有效、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找到打开诗歌解读的钥匙。
二、重诗歌类型的共性分类,轻诗歌文本具体的个性解读
教会学生能判断基本的诗歌类型本无可厚非,有利于学生积累一定的感性经验和基本的诗歌内容判断力。但学生往往只是简单识记共性,识记一些相关内容情感的词汇术语,组织答案时往里填充;而没有尊重不同文本,真正扎实地进行具体化的解读。学生缺乏细读推敲能力,容易在解读时陷入“套板反应”的惯性联想与解读惰性。孙绍振先生说:“作品分析的最终目标不应该是这一作品与其他作品之间的共同点。而是其特殊点。对于作品分析来说,最为精致的分析就是把潜在的、隐秘的、个人的创造性风格分析出来。”①如此方为真正的解读能力。举个例子,譬如同为“登高望远”题材,杜甫的《望岳》与《登岳阳楼》就不同,前者为雄心勃发、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后者为老病孤舟,漂泊江湖、忧国伤时的家国情怀。如果再与不同作者进行比较,王勃的《滕王阁序》、曹操的《观沧海》等,王勃的少年才气,曹操的政治家气度,与杜工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平时就应该培养学生扎实的解读能力,重视诗歌文本的具体写作情境与不同诗人具体的生命情境,杜绝便捷式、标签式、套入式的阅读。
三、重显性的意象与炼字,轻隐性复杂情感内涵的有机解读
孙绍振先生曾对时人在解读古典诗歌时,对意象和炼字的解读误区有过精彩的论述,他认为“意象的整体之美,并不是意象的总和,而是意象群落之间的有机构成。有机结构的功能大于要素之和,故意象之美不等于意境之美。”②“(炼字)其失在于满足于个别句子精彩,与其他诗句缺乏内在融通”。③因此,诗歌的整体是有机的解读,而不是肢解式、片面式的解读。诚然,意象、炼字等无疑是解读古典诗歌最基本的抓手,但问题是学生能读懂每个意象,却往往不能有效地解读“意象群落间的有机构成”。因此在解读诗歌意象时,仅仅识别意象远远不够,还必须合理细致地连缀意象、勾连画面、补充想象、分辨虚实、合理还原。从炼字来说,仅仅读懂一篇诗歌的“警句”或“精句”是远远不够的,这样解读诗歌的语境是孤立断裂的,比如学生面对同样是一句“乐景”的句子,就必须思考到底是“乐景写乐情”还是“乐景写哀情”,只有借助于整体的诗歌语境才能做出合理准确的判断。从词义的理解上来讲,因为诗歌的含蓄性,词语呈现出丰富的层次结构,如字面义、语境义、联想义、象征义、比喻义等,从炼字角度,如字的常见义与陌生化等。因此,认识单个意象,读懂字的表面义或仅从精句中去炼字就以为必然抓住诗脉、诗歌的具体情境与诗歌的整体,都是值得警惕反思的。
四、“读不懂”与“误读”的关键:读透诗思,打通意脉
诗歌文本解读的难点在于诗歌复杂情感、矛盾情感、诗人表层与深层情感的错位以及情感上的起伏迂回变化。这也是学生“读不懂”与“误读”的最主要原因所在。陈日亮老师和孙绍振教授对此有着有效的案例实践与解读策略。陈日亮老师注重“诗思”。他在《如是我读》一书中有许多翔实的案例,比如《短歌行》诗绪的飘忽与连缀;《蜀道难》的奇想架构;《定风波》曲笔写直的范例等,他注重“诗思”,遵路识其真,在进行文本个案细读的同时,注重诗人的写作情境与写作路径的思考,注重对诗人复杂矛盾情绪的剖析与丰富情感世界的解读。孙绍振教授注重“意脉”二字。他认为“在意象群落(诗句)之间,表面上意象(诗句)若断若续,实质上有潜在的‘意脉’,故象断意连,高度统一。”④学生在解读整首诗歌时,确实会碰到诗句之间断裂或跳跃而“读不懂”或“似懂非懂”的状态,这时学生最需要的是找出若断实续的潜在“诗思”与“意脉”,这样才能真正打通诗句间的关联,从而有效地从整体上真正读懂整首诗歌。才能有效规避“读不懂”“读得表面”“误读”等问题,这样根据诗歌文本设置的题目才能有效地迎刃而解。
注释
①引自孙绍振《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第17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
②③④引自孙绍振《谈古典诗歌分析基础:意脉·意境篇》,《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年10期。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