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语文教学中的和谐师生关系

2016-04-29 00:00:00王杰
课外语文·上 2016年4期

【摘要】语文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充分挖掘并发展每个孩子独特的禀赋与潜能,唤起他们对中国文化内在的求知欲望与创造激情,产生出强烈的自尊与自信。因此,优化师生情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情谊,构建和谐教育氛围,是语文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更是其内容和任务。

【关键词】语文课堂;和谐关系;平等;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语文教学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意义

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古今中外,无数学者为此鞠躬尽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和谐的关系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尤其在语文课堂中,在拥有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下,教师运用情境陶冶的教学手法时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深入其中,体味语文教学中的乐趣。

(二)促进师生健康的需要

师生关系是影响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仅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和谐课堂,教师的健康也同样需要。此处的健康不仅仅是学生学业优秀、教师教学出彩,还包括师生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其中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它是师生快乐学习和快乐生活的基础。

(三)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师生之间和平友爱相处,同样也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进而延伸到社会,为共建和谐社会尽绵薄之力。教育的真正目标不是具体的行为变化,而是内在能力或感情的变化。[1]和谐的师生关系,愉悦的课堂气氛,会使整个校园冲充满欣欣向荣的生机。

二、语文教学和谐师生关系的创建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意义非凡,对于语文课堂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创建,学者们已提出众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在此,我以浅薄的学识提出浅薄的看法。师生关系如同字面意思,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关系。所以,和谐师生关系的创建就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但是教师在师生关系中既是参与者又是主导者,所以,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新课程改革之下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加入价值教育和价值辨别方案,“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反省自主的信仰,再接受某些价值并以其为行事准则”。[2]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精心准备好每一堂课,备课过程中面面俱到,将学生可能的答案全部列出。可是课堂是一个真实的“进行时”,课堂不是教师的“满堂灌”,更不是教师自己一个人出演的一出“独角戏”,而是应该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作为组织者和引导着,应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事半功倍,更好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很多时候,在语文课堂上会出现教师站在讲台上声情并茂的讲着课本,而学生坐在凳子上昏昏欲睡的情况。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机制。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把创新教给学生

语文新课标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授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即研究者”。[3]最大限度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多采用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为学生自主探索创造了机会,可以充分挖掘出学生自主学习潜能。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在课堂中,教师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回答都应该珍惜,不能因为他们的“离题万里”而“冷处理”,更不能直接指责其为错误答案,轻易伤害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三)把民主放给学生

在人类的教育历史上,赫尔巴塔所推崇的教师绝对中心地位曾经导致教育的专制,等到教育家认识到学生也是“具有潜在性和现实性的特定人格”,对教育的道德批判也真正开始。教育家在对教育进行检讨的过程中,特别对强制性灌输的非人道性进行了批判。其实,任何一科的教师与学生打交道都是从了解每一个学生开始的,从了解学生的个体出发,以“熟悉”形象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开学的第一天,教师如果能直呼其名,就他的兴趣、爱好、特长聊上几句,就他的家庭、生活扯上几句,这样就会使学生感到分外亲近,他们的第一感觉就是“你既像老师,更像老朋友”,这对于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无疑是大有帮助的。

教师若能多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去思考问题,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时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尊重他们、赏识他们,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那么,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指日可待。

三、结语

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求真务实,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将自己与学生紧密结合在一起,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不二法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般小心翼翼地对待学生,让我们一起呵护这些晶莹的露珠,等待他们发出灿烂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莱弗朗索瓦兹.教学的艺术[M].佐斌,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王杰,女,1990年生,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