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语文备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6-04-29 00:00:00郑小琴
课外语文·上 2016年4期

【摘要】新课程形势下的语文备课思路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教师应注意多方面的问题:准备要充分,目的要明确,重难点要突出,内容要全面,方法要灵活,要树立“大语文观”,要突破教材限制。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备课;方法;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改已是我们教学活动的中心任务,要上好新课改课,作为教学人员首先应该备好课改课的教案。虽然新课程形势下的备课思路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我认为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备课的准备要充分

新课程标准要求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倡导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准备阶段,首先要有专业方面的教学理论知识、技能和技巧,在平时生活中博览群书,坚持对专业知识的大量摄取,这样,在备课的准备阶段做到胸有成竹,轻车熟路。其次在备课的准备阶段,教师还应注意学校教学设施的现状,便于备写教具和学具;了解与自己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对象,即学生。对学生的了解包括:个体品质、知识层次、知识基础、技能现状、学习方法、思维特征等。

二、备课的目的要明确

教师在备课之前,应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做什么?达到怎样的效果。这就需要研究教材,确定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目标。如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德育目标等,需要强调的是目标要明确化、具体化,应有层次,切忌假、大、空的目标。

三、备课的重难点要突出

确立重难点时,首先教师要仔细探究编者编排教材的用意;其次教师应根据《标准》中对拼音、生字、句子、同类题材或体裁的文章等学习的要求来加以确定;最后教师还应根据本班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来加以确定。

四、备课的内容要全面

1.教材内容。教材内容一般情况下不写,但教师心中必须有数。

2.教材说明或背景分析。备课时必须对本节教材内容全面的把握,透彻的背景分析,特别要注意这一过程与整个教学内容的必然联系,要紧扣教材,富有导向作用。

3.教学设想。教案中可备可不备,但教者心中必须有这节课的整体构想和设想。如怎样设计情境导语,教学过程的双边活动与思维走向,可能出现的新的知识点或问题、教学突发事件、最终的教学效果等。

4.教学过程。这是备课的关键,传统的教学过程有复习检查、讲授新知、课堂总结、练习巩固、布置作业,是教师按如何教的思路来运行,整个过程完全由教师控制,新课程要求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教学过程设计应体现出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这个是流动的而且动静结合的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与课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本之间的多向互动,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中进行。

5.教学板书。板书是教学中的脉络,学生通过它可以对文章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因此,板书的设计一定要科学合理,要有趣味性和概括性,要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能顺利的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结构和重难点的理解和记忆。

6.教学后记。它一般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所得与启示,二是教学所失与反思,三是重新构建、设计新的教学活动。

五、备课的方法要灵活

教学的方法种类很多,如朗读法、默读法、背诵法、复述法、揣摩法、摘抄法、列提纲法、综合法、分解法、问题法、探究法、提问法、练习法等。面对这么多的教学方法怎样灵活选取呢?这主要取决于文章的题材、体裁、学生的实际等。

六、备课要树立“大语文观”

在新课改中“大语文观”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教师那种以识字、断句、分段、总结中心的传统教学形式即将走向没落,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跨学科的知识综合为基础、以参与式等新的教学方法为内容的大语文教学观念。因此,教师不能以单纯地使用教材为主,而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不断地进行跨学科的学习,以达到对教材的学习、使用以至于编写。这样才能真正地备好和上好每一节课,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七、备课要突破教材限制

新课程是一种新事物,而新事物存在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才能变得日趋成熟。面对教材的内容、编排体制,教师可根据学生和教学情况,适当进行调整、取舍,不能一味地尽信教材,死扣、照搬教材。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限制、向作家“叫板”的精神,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挑刺”,提高学生对课文的创新认识,使学生在不断的质疑中创新。

八、备课形式要改革

传统的教师个体备课形式,通过实践暴露出不少弊端;如束缚教师间的交流;凭经验施教,不对学生作具体研究;备课流于形式;备课是教案的翻版,浪费资源等,给教学工作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在新课改中我们可以集体备课,这是备课形式的改革。集体备课的优势:一在于目的明确,集中了大家的智慧;二在于集思广益形成通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三在于资源共享,突出个案特征;四在于集体督导和管理。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大家才智,取长补短,可以极大地提高备课质量,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语文备课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提高的过程。教师只有不断反思,总结,这条路才能走得更好!

作者简介:郑小琴,女,1978年生,甘肃省庆阳市庆城人,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