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言类的写景散文,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重基础知识传授,忽略了文章整体的品读、情景交融的写法和作者思想内蕴的把握。而从文本出发,重诵读体悟,重文句赏析,重思想剖析,重拓展深化,可以吸引学生直接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深刻地把握课文的精髓。
【关键词】小石潭记;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文言山水游记,也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最广为人知的名篇。文章以简洁清隽的语言,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和周边竹、树等景物,并借助秀丽幽静的氛围,含蓄地反映了作者寂寞的处境和凄怆哀怨的心境。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内蕴丰厚。为了便于初中学生的阅读理解,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从文本入手,以“读”“赏”“品”“思”四个环节安排教学任务。
一、“诵一篇美文”——感知整体
“语文课堂要有语文教学的味道,不能没有读书声。”诵读是学生熟悉文本,整体感知的第一步。《小石潭记》犹如一杯清清的苦丁茶,散发着自然清香的山水,带着读者游走其间,意境优美,百读不厌。多读几遍,在看似不经意的从乐到忧的情感转换中,还能品出作者孤独寂寞的苦闷,令人回味无穷。
初中学生在接触文本时已经不是“一张白纸”,他们会带着自身的学习体验和生活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感知内容,品味语言,吸收营养,体会内涵。因此,对于这样优美的山水游记,笔者把诵读活动分成两步进行:首先播放录音或视频,让学生的阅读有更高的基点和基本的音准示范,接着给学生一点时间自由散读,围绕某个主题或片断,选择他们喜欢的文句,自由选择放声朗读或轻声细语地品读,让每一个学生读出他们的个性与风格。学生的琅琅书声便于老师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喜好和熟悉程度,了解他们对文言词汇音义和停顿节奏的掌握,也便于下一步课堂教学疑难问题的
生成。
二、“赏一幅美景”——切入文本
一篇好的写景散文犹如一幅画卷。《小石潭记》不愧为名师杰作,读此文犹如观摩一幅山水名画。文中绘声、绘形、绘影、绘色地展现小石潭的“水”“石”“鱼”“竹”“树”等景物不同的特征,带我们走进湘桂之交的山水胜境。“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水尤清冽;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的水,由水声清脆水色清透水源迂曲诱人神往;“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的石,以形状奇特样式各异令人眼界大开;“隔篁竹;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的竹、树,从隔阻外界到环抱小石潭二者融为一体。更绝的是文章第二段,看似写鱼,“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实质侧面写水,“无一句写水,却又句句写水”,写出潭水的清澈通透洁净。随着文句的品读,就像走入清澈的潭水、奇特的石头、灵活的鱼儿、美丽的竹树、曲折的源流共同构成的自然风景。
三、“品一种情怀”——剖析难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任何一种作品的写景都或多或少流露着作者此时的心情。《小石潭记》也不例外,从开头“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可见作者被清脆的水声所吸引,心情也相当不错。在近观潭鱼时,觉得鱼儿“似与游者相乐”,以鱼儿的灵动逗乐又衬托观者愉快的心情。此时,作者眼中的石、竹、树也是清新别致的。但文章在后半部分临潭自照,形单影只,在竹树环合下无人音、无鸟语,心情陡然变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真实地流露作者内心的孤寂与凄凉。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学生往往可以很好理解前面游玩的快乐,却难以体会突然而生的悲苦。
为了更好地品读作者此时的情怀,突破教学的难点,笔者让学生分享自己搜集的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遭遇。柳宗元参与王叔文改革,失败被贬永州。据考证,柳宗元一家出潼关经洛阳折向南,沿丹水入汉水到襄阳,沿襄江大道到江陵,然后沿长江入洞庭湖,经汨罗到潭州,再溯湘江而上,过衡州折向东南到达永州。前后历时80多天,行程3100多里。何况,胸怀远大抱负的柳宗元在偏远的小城永州,担任司马这种有职无权的生活一过就是10年。他曾在诗中感叹:“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真所谓“境由心生”,仕途坎坷,心中愤懑抑郁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美景陶醉,鱼儿欢乐带来的愉悦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也就是说作者这种感情变化是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
四、“思一种精神”——拓展思维
笔者摘抄了《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究其中渔翁的形象。同学们通过《唐诗三百首全集赏析》可以理解:“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但结合作者被贬永州的遭遇,同学们在合作探究中,不难体会画面中渔翁处境的孤寂正是作者此时此刻心情的折射,更可贵之处是作者在诗中以“渔翁独钓寒江”的形象表达对自身高洁品格的坚守。由此可见,作者无论进入仕途还是参与变革都是一心要为朝廷出力,十年的贬谪生活难免让他心生抑郁,但没有磨灭他对生活的希望和对自身的要求。离开了小石潭,柳宗元依然没有走出心灵的迷茫和痛苦。在永州期间,他最多的心情是忧伤、孤寂,这样的心情也大大损害了他的健康。后来竟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但他在公元815年召回长安不久,又被派往柳州当刺史,他在当地引导人民发展生产,释放奴隶,兴办学校,政绩显著。还写下了《封建论》《非〈国语〉》《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
随着前面多个教学环节的逐一实施,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有了深入而全面的认识。一名好教师不能仅仅“为文而教”,拘泥在课文范畴之中,应引入相关的趣味性话题或延展性思考题,使课堂教学有延伸的空间,也让学生在学以致用的探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张扬个性的机会。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