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忠
虹鳟(学名:Oncorhynchus mykiss)属鲑形目、鲑科,鱼类。虹鳟具有营养高、肉质鲜、生长快等特点。人工饲养虹鳟早在1874年就已经获得成功,并在世界各地广为推广。我国从1959年开始引进虹鳟养殖,据统计,目前我国有20多个省市养殖虹鳟。水产养殖,重在防病。据笔者调查,虹鳟的细菌性疾病是困扰养殖户的关键性问题。笔者利用工作之便实地采访调查了一些虹鳟养殖户,利用理论结合实际,对虹鳟鱼细菌性疾病病原、症状与防治方法综述如下。
一、弧菌病
1.病原:病原体为螺菌科的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为有鞭毛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荚膜,不形成芽孢,能运动。当养殖动物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下,遭遇不利刺激或是受伤时,会诱发疾病的发生。感染途径有多种,主要包括皮肤、鳃、侧线以及肠道等。
2.症状:主要表现为病鱼眼球突出,出血。肌肉出血,肿胀、糜烂、坏死。鳍基部、体表、口腔、肛门出血。肠管充血、发炎、无弹性。肝脏出现血斑,脾脏肿大,肾脏肿胀。
3.危害:从幼鱼到成鱼均可感染。100克左右的虹鳟更易发病,流行于初夏至秋天,水温15-18°C时多发。
4.防治:预防方法主要是彻底清池消毒,水体消毒可选用聚维酮碘、溴氯海因、双阳离子季胺盐络合碘等消毒剂。倒池时避免鱼体受伤、保持水质清新,如果发病适当减少投饵。治疗主要选用治疗革兰氏阴性菌群的广谱性药物,如喹诺酮类药剂,依病情、鱼种大小,采取浸浴或药饵投饲。另外有研究认为氧氟沙星、培氟沙星、氟甲喹、复方新诺明等对致病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据梁利国等研究表明,苏木、五倍子、地锦草和石榴皮4种中药对鳗孤菌具有较好的抑菌和杀菌作用。
二、疖疮病
1.病原:病原体为气单胞菌科(Aeromonadacea)的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raonicida),革兰氏阴性菌,无鞭毛,适宜生长温度为20-25°C,适宜pH值为7.0,生长盐度为0-3%。
2.症状:鲑鳟鱼疖疮病可分为4个类型:急性型,不等外部症状表现出来,病鱼已开始死亡;亚急性型,表现出疖疮症状后开始死亡;慢性I型,表现出肠道发炎,鳍基部出血症状,病鱼死亡较慢;慢性Ⅱ型,能分离到病原菌,但无明显症状,也不引起死亡,有时鳃上有轻度症状。当病菌入侵后,在鱼体躯干部肌肉内形成小的感染病灶。由于细菌增殖,肌肉组织溶解坏死,出血,浆液渗出,游走细胞浸润,患部皮肤软化,向外隆起,形成疖疮。但稚鱼只见体侧有小的红点。
3.危害:虹鳟对杀鲑气单胞菌的敏感性在鲑鳟鱼中相对较低,多表现为慢性型或亚急性型。发病水温为3-21℃,晚春和夏季水温10-20~C时最易发病,死亡率较高。水温9°C以下死亡率较低,10-15°C居中,高于15°C死亡率最高。
4.防治:尽量避免鱼体受伤,放养密度适当,注意换水,保持良好水质可以减少本病的发生。注射或口服灭鲑气单胞菌疫苗,可以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治疗方法有:(1)口服抗菌素,如土霉素、四环素等,可任选一种,通常每100千克鱼每天用5克,拌入饵料投喂,每天1次,连续1周。(2)每100千克鱼用鱼服康A型250克拌饵料投喂,每天1次。连续3—5天。
三、细菌性烂鳃病
1.病原:病原体为嗜鳃黄杆菌(Flavobacterium branchiophila),为革兰氏阴性好气长杆菌。
2.症状:病鱼活动迟钝,离群独游,摄食下降或不食。鳃黏液分泌增多、充血,鳃丝肿胀,显微镜观察鳃上皮细胞增生,黏液细胞脱落,细胞结构丧失,黏附脏物,鳃小片愈合,鳃丝棍棒化,在鳃丝表面可发现大量长杆状细菌,鳃盖不能完全闭合,轻轻按压,可见鳃腔流出带脏物的黄色黏液。
3.危害:该病在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及日本养殖的虹鳟鱼中广泛流行,流行水温13%,主要为上浮幼鱼至10克左右(体长5厘米)的鱼种,超过5厘米以上的鱼较少发病,常引起大量死亡,当养殖密度过高,水质恶化及水质混浊时更易引起该病的发生。
4.防治:(1)保持合理放养密度,保持水质清洁,及时清除底层残饵、粪便,防止水中缺氧及氨浓度过高。(2)定期使用净水剂如生石灰,及消毒剂如高锰酸钾、氯制消毒剂消毒。治疗:(1)1-2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浴1小时。(2)0.8-1%食盐水浸浴1小时。
四、烂鳍病
1.病原:病原体属于黄杆菌目,黄杆菌科,黄杆菌属的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is),是一种严格需氧的革兰氏阴性菌,菌体呈细长弯曲状,具有滑动能力和团聚性,在世界范围内的水体环境和土壤中均有分布,其宿主范围极其广泛,几乎所有的淡水鱼类均对该菌敏感。
2.症状:病鱼在鳃、体表、吻、尾柄、鳍等部位形成病灶,患部组织发生糜烂、崩解、坏死及缺损等病变。外观表现为烂鳃、烂鳍、烂尾及吻部溃烂等。发病初期先是吻端、背鳍、尾鳍、胸鳍尖端外缘的上皮组织,形成黄白色小斑点状病灶,随后逐渐向基部扩展,最后鳍条分散,残缺不齐,吻端发白溃烂,体表患部周围发红,较重时皮肤溃烂,鳞片脱落。严重影响吃食,甚至死亡。
3.危害:主要流行于夏季。在水温15cC时开始流行,到20%以上发病率明显升高,死亡率可达50%以上。
4.防治:(1)苗种放养前用5%食盐水浸泡3-5分钟,把好鱼体消毒关;(2)病鱼用2-3%的食盐水溶液浸洗10分钟后放回原池中饲养;(3)泼洒二氧化氯,泼洒浓度0.5毫克/升,泼洒时暂停微流水,2小时后恢复流水,每天上午潑洒1次,连续3天。
五、细菌性肠炎病
1.病原:病原为点状产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二者都是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且都属条件致病菌,当环境骤变,水质恶化时,常会与其它菌(弧菌等)混合感染使病情加重。
2.症状:病鱼肠道充血发炎,无食物,严重时肠道内充满淡黄色粘液,有时充血,肠道呈紫红色,肛门红肿。
3.危害:条件致病菌,当环境骤变,水质恶化时,常会与其它菌(弧菌等)混合感染使病情加重,可引起大批死亡。
4.防治:(1)彻底排污清池,保持水质清洁;(2)不投喂变质饲料,投喂新鲜饲料,最好现配现喂;(3)发病初期,在饲料中加3-5%的大蒜素,投喂3-6天;(4)在病鱼吃食的情况下,饲料中按0.05%添加氟哌酸粉剂制成药饵,连续投喂一周,可以收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