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庭院成为“聚宝盆”

2016-04-29 00:44李好学
农村科学实验 2016年7期
关键词:分场聚宝盆豆浆

李好学

近年来,四平辽河农垦管理区积极引导村民,充分利用庭院有限的土地资源,在自家前后院子里开展创业活动,大力推广特色种植、养殖、加工业等,使村民房前屋后的“方寸之地”成了创收致富的“聚宝盆”,让农民人人手上都有一把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房前建起蔬菜大棚

新鲜分场12村的孙世明,2008年在自家前院建起一座80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他和妻子张福云在大棚里种植柿子和各种小菜。每年12月份就开始用塑料小杯育苗,第二年2月份开始移栽各种蔬菜秧苗,然后施肥浇水,喷药灭草,掐尖打岔。人勤地不懒,一家人利用一早一晚的时间伺候园子,5月上旬一个个鲜红的大柿子就可以采摘了。由于伺候精心,每颗秧能结4斤多柿子,这些皮薄肉厚起砂的大柿子,看起来就十分惹人喜爱。老孙种植的柿子从不愁卖。每天早上把新采摘的鲜灵大柿子往门前桌子上一摆,一上午就卖光了。还有的人专程开车10多里路从孤家子镇赶来买柿子。“柿子刚下来时10块钱3斤,甚至卖到4元1斤。”老孙人厚道,卖柿子也大方,从不跟顾客计较,谁来买柿子,先进园子尝个够再买,一天下来能卖300-400斤。从孤家子开车来买柿子的,还可亲自享受进棚采摘的乐趣,凡是来买柿子的人个个乘兴而来,快乐而归。到秋柿子能卖一万多斤。

除了种柿子,他还在大棚内四周和垄沟垄傍种些蘸酱的小菜,水灵灵的小萝卜刚上市卖到5元1斤。“种植蔬菜也要倒茬,今年我这棚里种的全是油麦菜,一颗卖上0.8元,垄沟里又栽300多棵蜜汁葡萄树,一年下来这座大棚就有4万多元的收入。”

除此之外,孙世明还会做泥瓦匠、电焊、暖气装修等。前年又买台水稻收割机,儿子孙超开半截子车跑运输,多项并举使老孙年收入20多万元。

后院建起奶牛场

茅山分场5村村民刘明有,2002年在后院建起一座200多平方米的牛棚,并买回了两头黑白花奶牛,逐年发展到现在已经繁育40多头。他说:“我老伴都快50岁了,可干起活来,谁也不服,每天骑着摩托车,往孤家子镇和沈洋镇的客户送牛奶,10多年来风雨不误,仅卖牛奶一项每年就收入10多万元。”2013年,他还成立了振国专业养殖合作社,他要带领更多的乡亲们一起走上富裕路。“现在,国家对待咱农民的政策多好呀,种地啥也不要还给钱,从古到今那有这样的好事!”刘明有一边说着,一边咧开大嘴哈哈大笑。

“我们家有2,4公顷玉米地,从村民手流转3,5公顷地,一共种了近6公顷玉米,每年收玉米10多万斤。今年玉米价虽然低点,但也有10多万元的收入;家里还有旋耕犁、播种机、拖拉机、大型玉米收割机等农机具,除了自家种地用,还帮乡亲们耕种收地,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老刘笑呵呵的说。通过养奶牛、種地、农机做工,每年收入30多万元。

老房改成干豆腐坊

茅山分场一村赵立才孙丽菊夫妻俩,盖了三间新的大瓦房后,就把后院的老房子改成豆制品小作坊,从1990年开始专业生产干豆腐。夫妻俩凭着顽强吃苦耐劳的精神,加上货真价实的商品,他们家制作的干豆腐很快在孤家子镇打开了销路。

“制作干豆腐可是一项起早贪黑的辛苦活。”今年48岁的赵立才说。每天要半夜12点多就爬起来磨豆浆过包等,一直要干到早晨6点多才完活。为了提高干豆腐的产量和效率,又购置了干豆腐加工机器。现在,磨豆浆机、热浆泵、豆浆过滤振动筛、豆渣搅拌机、点脑桶、泼片机等机械设备一应俱全。赵立才做的干豆腐,表面看上去略呈微白淡黄色,有光泽,用手提起来一抖,给人的感觉组织结构紧密而细腻,软硬适度、薄厚均匀,富有韧性,用手轻轻抚摸,不觉粘手、无杂质,用鼻子嗅一嗅,有股子清淡的豆香气味,沁人心脾。妻子孙丽菊每天无论刮风下雨,坚持骑上自行车,带着100多斤的干豆腐,到孤家子镇农贸市场叫卖,来回往返20多里路。隆冬季节,路上连冰带雪,行走艰难,有时甚至滑倒,但她爬起来继续赶路。上午把干豆腐卖完后,回到家里接着泡豆子。第二天凌晨再起来接着磨豆浆……,光阴荏苒,岁月如歌,这一干就是26年。虽然付出很多艰辛,但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富裕起来。

猜你喜欢
分场聚宝盆豆浆
七万元手术费背后的故事
聚宝盆(下)
聚宝盆(下)
聚宝盆(上)
豆浆侠(9)
动车所控制集中系统分场控制方案设计
喝豆浆能不能补充雌激素
豆浆侠(4)
豆浆侠(2)
共青林场节肢动物群落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