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 许鑫
在传统的风水学中,靠山面水,那是再好不过的去处,邹城市石墙镇上九山村,显然就符合这一标准。第一次到上九山村,在秋日的晌午,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村,静静地依偎在一座名叫小九山的南坡上,村落依山势自低至高,曲折回转,村中山泉奔流,村前更有一小小湖泊,水光潋滟。头枕山,脚蹬川,溪水绕身,正是一个藏风纳水的绝佳之处。
千年古村留驻乡愁
上九山村历史悠久,相传明洪武年间,聂、郑二姓从山西迁此定居,因村庄周围大小山头九座,故取名“九山”。后山山下又建一村,为便于区别,取名上九山。上九山村从建村至今已有1053年,古老神秘的上九山村演绎了很多传奇故事。
从上九山村内古老而光滑的石路,也可以进一步验证上九山村年代的久远。至今尚有清代康熙年间邹、滕、鱼三县界碑竖立着,由此而来的“走入上九村、一脚踏三县”更是美名远扬。顺坡而上,慢慢走进村里。酒坊、油坊、粗布坊和豆腐坊,还有村中的老学堂,布局清晰、简朴。当年小山村农耕与经济、文化、教育共发展,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昔日的忙碌与繁华都静静地沉淀在小河的流水中。
这是一座与石头息息相关的古村,村子坐落在山上,人住石头房,脚踩石头路,院墙石头垒,人称石头村,街口垒了石头门,至今还有三个比较完整的石头古街……上九山村的石头屋,一座紧挨一座,从山腰散落到山顶。厚重的石块垒至屋顶,历经风雨仍坚固如初。
传统文化的独特印记
作为千年古石村、文化古村落,位于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倍受儒家文化和易经理论基础上的堪舆(风水)文化的影响,因而在村庄的选址、规划、布局、建筑、装饰和民风、民俗等方面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和风水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村中最有文化代表性的就是临河而建的“萧进士院”。据传,萧龙溪是北宋开宝年间的进士,考取功名后,曾到江南任职,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从严治家,美名流传。上九山村每一个家庭小院都是古石建筑的四合院,院的北面为门向南的正房,正房前面为东、西厢房,正房门左边有供台,以祭祀祖先。四合院的建筑格局和老人住正房,子女住东、西厢房的生活习惯,反映了村民们遵守孝道、仁义和礼仪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对村风民俗影响的体现。
村内的玄帝庙为明朝中期所建,至今还保存较好。玄帝又称玄武帝、真武帝,在五行中属于“水”,所以民间又称为“水帝”。修建玄帝庙也反映了先民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之意,至今村内还保持着定期祭拜玄帝的传统仪式。
上九山村有两口古井。其中一口为圆形井,另一口为八角形井,村民们称其为“八卦井”。据传,此井修建于明朝年间,在井的一侧,立着一块石碑,上刻:阖村公议重修井。立碑时间为民国十三年,是当地人家捐资修建,碑文清晰可见。据当地老人讲,这是一眼打在泉眼上的井,从没有干涸过。此村的“八卦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周易思想对村民的影响。
完美保存的乡村记忆
如今的上九山,完好地保留着几百个老石头院子,2000多间石头房子,而村落之所以能够保存得如此完整,还要“感谢”村前那曲曲折折的进村路。改革开放之后,村民们逐渐富裕起来,翻盖房子便成为一种现实需求,很多人觉得在山上的老宅子面积小,胡同窄,条件差,生活很不方便,于是就在山下重新建起了一座新村庄。幸运地,那浸润了历史沧桑的老建筑就这样避过了20世纪80年代的那一拨农村建房热,奇迹般地保留了下来。
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村,邹城市石墙镇政府特地聘请了山东大学民俗研究院的专家,为山村制订了保护规划,不搞大拆大建,依据原来的房屋样式,只进行修修补补,做到修旧如旧。为了和老村庄的建筑风格相统一,他们从附近村庄搜集来老石头、老磨盘、老瓦件,修补后的房子、街道、石墙都很有沧桑感。单是搜集小片的灰瓦,就组织了近百人的队伍,开着三轮车、拿着大喇叭,在周边县区的百余个村转了一个多月,搜集老瓦件700多万块、老石头3万多块,成本是采用新瓦修缮的5倍多。
如今的上九山,已经成为山东“乡村记忆工程”的保护试点,2014年开始,上九山古村旅游开发项目正式启动,总投资3.6亿元的大手笔,主要以留住记忆、展示孔孟思想下的民俗文化为建设理念,同时体现新时期调整农业结构,建设美丽乡村、生态文明的成果,为上九山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专家点评
赵勇(省文物局规划财务处调研员,曾任邹城市副市长、副书记,见证和参与了上九山乡村记忆工程的规划与建设工作):
从乡村记忆视角审视上九山村,是一个鲁西南传统村落被发现、唤醒和重建的故事。
发现上九,是机缘巧合,也是这个时代对乡愁的渴望。我们都曾经千方百计离开故乡,但若干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乡愁却在异乡不断发酵扩散传染。初见上九,人去村空,似璞玉蒙尘,如梦回故乡,唏嘘而又庆幸。
重建上九,是对古村落的“原味”保护。传统村落保护最怕讨巧走近路,保护开发的前两年,只做最朴实的事,干最基础的活,从古民居修缮、古街巷梳理,到环境整治、设施提升,都是鲁西南找最好的工匠,采用最传统的工艺,最本土的材料,确保建筑风格的原味传承。考虑外来者对乡愁的“原味”需求的同时,更注重后期旅游配套品质“精致”提升,做到设施完善精益求精。
唤醒上九,也是一次文化寻根的历程。一大批文化学者在这里相聚,梳理文脉,挖掘民俗,保护遗产。作为村庄的主人,村民有情怀全程参与,尤其是重要文化节点的恢复,充分尊重村民意见。环境得以改善,收益普遍增加,村民与开发者实现共赢。孔孟之乡的小山村延续了乡音,留住了乡味,重现出乡韵。
上九的保护开发,是利用社会力量推进古村落保护的有效尝试,经过不断地寻找沟通甚至博弈,上九交给了真正读懂它、真心热爱它的经营管理团队。
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空心村”问题,扎实推进乡村记忆工程,上九的实践不是唯一的模式,是一种有益探索。
姜波(住建部传统民居保护专家,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山东建筑大学齐鲁建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上九山村是鲁南山区和丘陵山区传统村落的代表。鲁南山区这种村落、民居与鲁中山区的有很大不同,它受儒家文化思想影响更为深刻,村落布局更加讲究文化底蕴。
上九山村也是充分利用地势、地形而建的村落,儒家思想对传统村落的布局有更加明显的影响。村落充分利用当地的石材打造,有质朴而生动的风格,但并不会过多的注重装饰,这与儒家讲究淳朴的思想是一致的。另外,村落的书院设施也把上九山村悠久的历史文化保存并传承了下来。
保护传统村落是“乡村记忆工程”的一部分,上九山村是乡村记忆工程重点打造工程之一,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对于传统建造技艺的传承如何在乡村记忆中体现,如何更好地传承这种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技艺,或者说传统的建造技术如何在传统村落修复中传承下去。